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 正文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建设 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建设

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送 审 稿)

 前    言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中西部结合部,是我国中西部交通区位优越、资源禀赋良好、人文历史深厚、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有利于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效应,对促进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编制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用于指导和推进示范区建设。    

示范区规划范围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和河南省三门峡市,共4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00万。    

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 基础和条件第一节 承接基础    

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位于黄河中游,陇海铁路中段,地处中西部接合带,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接壤地区,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周边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人力资源充沛,既可以接受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又可以辐射中西部广大市场。区域交通便利,铁路、公路、航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骨架已经形成。    

资源环境优势明显。矿产资源储量大,铝矾土矿、镁、钼等有色金属以及芒硝和黄金的储量在全国乃至世界居重要地位。耕地和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黄河干流穿越其中,滩涂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拥有西岳华山、壶口瀑布、虢国墓地车马坑、永济鹳雀楼等知名旅游景点,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    

表1 主要矿产资源储量    

类别                    

所在地                    

储量                    

在全国(世界)地位                    

盐湖(硫酸钠、硫酸镁)                    

运城                    

8000万吨                    

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                    

铝钒土矿                    

三门峡、运城                    

3.6亿吨                    

占全国14.5%                    

芒硝                    

运城                    

1亿吨                    

全国储量第二                    

镁矿                    

运城                    

3亿吨以上                    

全国储量第二                    

钼矿(钼资源矿石量)                    

渭南                    

14亿吨                    

世界六大钼矿床之一                    

钼矿                    

三门峡                    

6亿吨                    

占全国10%                    

金矿                    

三门峡、渭南                    

400多吨                    

                     

小秦岭金矿田,全国储量第三                    

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初步形成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煤炭及煤化工、电力、金属镁、氧化铝等能源原材料生产能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重型机械制造、精密铸造、电气设备、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该地区又是山西、陕西两省重要的粮食、棉花及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苹果产量和果汁产能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2  主要能源原材料产能    

类别                    

主要产地                    

产能                    

占全国比重(%)                    

煤炭                    

临汾、三门峡、渭南、运城                    

1亿吨                    

4                    

电力                    

临汾、三门峡、渭南、运城                    

1700万千瓦(装机)                    

2.6                    

氧化铝                    

三门峡、运城                    

830万吨                    

45                    

电解铝                    

运城、三门峡                    

170万吨                    

〉10                    

精炼铜                    

运城                    

1.9万吨                    

8                    

金属镁                    

运城、三门峡                    

35万吨                    

50                    

钼精粉                    

三门峡、渭南                    

3万吨                    

50                    

黄金                    

三门峡、渭南                    

35吨                    

15                    

表3  主要装备制造业及产品    

类别                    

主要产地                    

主要产品                    

精密铸造                    

运城市的河津市、永济市、绛县,临汾市的尧都区                    

汽车缸体盖、各类车用铸件、冰箱压缩机铸件、铸管等                    

电气设备                    

运城市的永济市、临猗县,临汾市的尧都区、渭南市和三门峡市                    

牵引电机、交流电动机、风力发电设备、螺杆式气体压缩机、变压器、电力电缆、空调等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运城市的绛县、临猗县、空港新区、风陵渡、永济市、河津市、闻喜县,临汾市的侯马市、襄汾县和三门峡市、渭南市                    

骏通特种专用车、华丰客车、大运重车、农(矿)用三轮车、商用半挂车厢、自卸车、大型挖掘机、重汽、活塞、车桥、离合器、纽杆、空气悬挂系统、半轴、变速箱壳体、粉末冶金制品、制动鼓、汽车轮毂、柴油机、汽车发动机增氧调压节能装置等                    

新能源汽车                    

三门峡市                    

速达纯电动汽车                    

专用机械                    

运城市的闻喜县、夏县、盐湖区,临汾市的洪洞县,三门峡市和渭南市                    

数控机床、纺织器材、矿用风机、洗选煤设备、焦化设备、化工装备、高压容器、重载提升和输送设备、大型传导加热干燥设备、蒸汽煅烧炉、化工反应窑、环保设备、矿山成套选矿设备、精密测量仪、紧定套、纺织机械零配件、机械平衡重、印刷机、磨粉机、金属轧制设备、混凝土机械等                    

表4  主要农产品产量    

类别                    

地区                    

产量(万吨)                    

占比(%)                    

粮食                    

金三角                    

696.78                    

1.31(占全国比重)                    

                     

运城、临汾                    

389.2                    

41(占山西省比重)                    

                     

渭南                    

245.1                    

21.6(占陕西省比重)                    

棉花                    

金三角                    

17.13                    

2.52(占全国比重)                    

                     

运城、临汾                    

8.32                    

99(占山西省比重)                    

                     

渭南                    

7.59                    

88(占陕西省比重)                    

苹果                    

金三角                    

700                    

25(占全国比重)                    

                     

运城、临汾                    

340                    

80(占山西省比重)                    

                     

渭南                    

240                    

70(占陕西省比重)                    

                     

三门峡                    

140                    

                     

果汁                    

金三角                    

90                    

70(占全国比重)                    

                     

运城、临汾                    

40                    

90(占山西省比重)                    

                     

渭南                    

35                    

70(占陕西省比重)                    

                     

三门峡                    

47                    

70(占河南省比重)                    

合作交流日益增强。1986年成立“晋陕豫黄河三角经济协作区”以来,在共同编制规划、建立合作机制、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长期合作提升了在全国的地位,通过交通、能源原材料、电力等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通过旅游合作,联手打造了 “中华摇篮·金三角”的旅游主体形象;通过果业合作,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苹果浓缩汁加工生产基地。20多年的区域合作提升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整体形象和对外竞争能力。    

第二节 重大意义

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合作建设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发挥该地区的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中西部地区新的城市群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打造产业转移接续平台,增强整体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创新区域合作发展机制,消除行政壁垒,共同探索符合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合作新模式。对于完善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建设成产业特色明显,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太原城市圈、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第二节 战略定位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分发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交通优势,依托良好的资源环境、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周边市场,着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共同打造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建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率先探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为全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路径。

——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当地丰富的能矿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的煤炭、电力和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基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搞好结构升级,加强技术引进和战略合作,建设装备制造基地;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利用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筑在我国具有影响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第三节 承接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引导,支持先行先试,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促进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向示范区有序转移。

——坚持主动承接,优化升级。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围绕发展重点,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结合起来,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动承接方与转移方两个积极性,注重区域内科学布局、有序承接、互利互赢。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既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承接,集聚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又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与合作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区域内各经济要素的优势互补。着力消除行政壁垒,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的共享力度,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区域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坚持合作共赢,示范带动。从增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整体竞争优势出发,充分考虑各地利益,整合资源,解决各地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促进各方在发展中互惠共赢,加强机制体制创新,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互信合作机制。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带动中西部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12%,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与全国发达地区差距明显缩小。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一批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的产业开发园区,外来投资、外贸进出口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

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2.9万元和1万元。

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黄河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稳步下降,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

到 2020 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万亿元,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55%左右。建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经济集聚区。


第三章 空间总体布局     

优化空间布局,密切区域联系,强化城市功能分工,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形成开放合作的空间布局。    

第一节 合力共建“一区三轴一带”空间结构

发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合作推进金三角区域经济聚集区建设;以陇海、大运和煤运南通道三条发展带动轴为骨干;共同建设黄河绿色生态带,合力构筑经济一体化空间发展框架,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新格局。

一个经济聚集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能源、矿产、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相关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共同打造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精品旅游目的地及文化产业集聚地良好基础,建成新的经济聚集区和增长极,提升黄河金三角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三条发展带动轴:即由陇海发展带动轴、大运发展带动轴和煤运南通道发展带动轴形成的“两横一纵发展带动轴”,是区域产业、人口和城镇密集发展轴线。陇海发展带动轴要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连接滨渭区、华县、华阴、潼关、灵宝、湖滨区、渑池、义马等县(市、区),引导产业和人口向轴带城镇聚集,建设成为制造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繁荣和文化旅游特色明显的东西向发展带动轴。大运发展带动轴,依托大运高速、运三高速、运灵高速、三淅高速和南同蒲铁路、大西高铁、运三铁路、三十(堰)铁路,连接汾西、霍州、洪洞、尧都区、襄汾、侯马、闻喜、盐湖区、平陆、湖滨区、陕县、灵宝、卢氏、芮城、永济等县(市、区),强化发展轴线的集聚带动作用,建设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集散输运功能完备的南北向发展带动轴线。煤运南通道发展带动轴,依托晋煤外运南铁路通道,连接翼城、曲沃、侯马、稷山、河津、乡宁、韩城、合阳、澄城、浦城和富平等县(市、区),发挥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的作用,增强沿线城镇的产业功能,建设成为能源原材料工业特色明显、物流业发达的东西向发展带动轴线。

一条绿色生态带:即黄河绿色生态带。依托黄河黄金水道,连接垣曲、义马、灵宝、潼关、芮城、永济、大荔、韩城、河津、吉县、永和等县市,充分发挥黄河黄金水道和生态通道的作用,增强沿线生态功能,建设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生态特色明显、绿色经济发展突出的发展带。

第二节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进一步提升渭南、三门峡、临汾和运城等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侯马、潼关等物流节点城市,优化提升城市功能,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渭南。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文化旅游等优势,按照“一河两岸、四大组团”的空间布局,扩大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向大城市跨越,建设成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制造业聚集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70万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力争达70万以上。

——三门峡挥交通、资源、产业和文化优势,依托城市新区规划建设,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与陕县、灵宝等县市区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加速区域城镇化进程提供支撑。着力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以能源、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煤化工和果蔬加工为主的现代产业高地。形成在区域内独具优势和特色的现代化复合型生态宜居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力争达到100万人。

——临汾。充分发挥资源、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产业、旅游业和循环经济,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尧都区、洪洞、襄汾”综合性组团式城市,建设新型工业大市、中西部经济强市,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煤炭和煤化工基地。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左右。

——运城。发挥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和工贸旅游优势,遵循“适度扩张规模、注重功能完善、不断提升品质”的发展思路,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举,基础设施与公益服务并重,规划建设与加强管理并行”的发展方针,建设园林城市、物流枢纽、旅游中心、制造业高地,成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现代化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积极推进运城、临猗、夏县一体化建设,到2015年,形成“一城四区”的格局,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达到120平方公里和100万人。

——侯马发挥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便利和海关、商检、保税区等政策优势,加快侯马-曲沃一体化建设,加强与新绛等县跨行政区域的联系与协作,重点建设侯马物流园区,强化商贸物流功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把侯马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物流节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物流中心。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达到55万人左右。

——潼关。充分发挥潼关区位交通优势,重点搞好潼关国际物流港建设,大力发展黄金、果畜、旅游、物流四大产业,将潼关建设成为以黄河、黄金、古关为特色的旅游城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新型工业城市和我国中西部相结合的重要物流节点。到2015年,县城总人口达到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

——灵宝。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区位交通、资源环境优势,加快新型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和果蔬食品生产加工两大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打造成以新型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成区域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和文化旅游中心。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

——河津。发挥资源、区位、交通和人文优势,加快煤电铝、煤焦化、铁钢铸三大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发展钢帘线、特种陶瓷、高档耐材和风能、太阳能、煤层气、煤制天然气等新资源、新型材料产业,建设铝及铝的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钢铁铸造、精细化工五大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性工贸中心城市。十二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2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

——富平。发挥紧邻西安市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西气东输能源过境优势,发挥区域内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为抓手,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为重点,坚持项目带动、集群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按照承接产业转移总体规划,以做强冶金装备、提升农机制造、承接航空配件、引进高端电子为方向,实现区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 : 46 : 4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9000元,农民纯收入11000元。实现县域经济总量跨越提升、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社会事业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十二五”发展目标。


 

 

 

 

 

 

 

 

 

 

 

 

 

 

 

 

 

 

 

 

 

第四章 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地处黄河中游,陇海经济带中段,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相互契合。金三角地区四市中渭南市属于西部地区,其它三市属于中部地区。合作共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既可优先聚集自身发展能力,又可以此为平台辐射中西部广大区域。    

第一节  建设“四基地多园区”承接格局

依托区域合作的整体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整合现有产业园区,加强产业分工与配套,大力推进“四基地多园区”产业转移接续地格局建设。

——运城承接产业转移基地。依托运城开发区、风陵渡开发区、绛县开发区、临猗工业园区、空港工业园、盐湖工业园区、关公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承接以化工、机械装备、铝镁加工、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和以文化创意、现代物流、旅游休闲、总部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区。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安置就业人口15万人。

——临汾承接产业转移基地。以临汾经济开发区、侯马经济开发区、洪洞赵城精细煤化工园区、曲沃生态工业园区、临汾经济开发区(洪洞·甘亭)工业园、黄河壶口旅游区、洪洞广胜寺旅游区、临汾尧庙尧陵旅游区等为载体,按照“一带两圈多点”的发展模式,强化整合资源,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发展煤及煤化工、钢铁、建材、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及商贸服务业等。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元,安置就业人口超过10万人。

——渭南承接产业转移基地。以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阳甘井循环经济工业集中区、蒲城工业园区、蒲城煤化工业园、澄城工业园区、陕西省(澄城)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华山文化创意园等为重点,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承接化工、铝加工、工程机械、新材料、新能源、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元,安置就业人口达到10万人。

——三门峡承接产业转移基地依托三门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三门峡产业集聚区、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卢氏县产业集聚区、渑池县产业集聚区、灵宝市产业集聚区、陕县产业集聚区和湖滨机电制造业园区、灵宝城西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区、渑池张村铝工业园区等专业园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已形成的产业优势,以推进产业高端化和发展高端产品为目标,重点承接先进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煤化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轻工、电子、新型建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和新兴产业,以及物流、信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安置就业人口超过30万人。

第二节  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推进现有开发园区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园区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按照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突出的原则,加强开发园区管理,加快转型升级,将开发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

促进园区升级发展。编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产业开发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规范开发园区的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实现有序发展。制定各类产业开发园区建设详规,优化布局,集约发展,着力提高现有开发园区产业聚集度。适应发展需要,支持开发园区扩区、整合,支持区域四市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推进园区特色发展。立足承接产业转移需要,依托自身优势,明确开发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选准主导产业,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完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园区品牌,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

实现园区集约发展。完善项目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以科技含量、环境影响、投资强度、产业效益作为选择标准,提高入区项目档次和质量。加强用地调控,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推行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认真落实开发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的要求,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推行公司开发管理模式,创新融资方式,实行市场化资本运作,拓宽融资渠道。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为产业转移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   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合作共建开发园区。引进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鼓励示范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中央直属企业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开发园区。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鼓励示范区内有条件的市、县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跨区域合作共建开发园区。

创新合作共建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采取多种方式共建开发园区。在现有开发园区内划出部分土地,建设园中园,按照统一规划,由开发方组织实施,具体运作;将开发园区整体委托,建设托管园区,由受托方进行规划和开发建设;合作各方联合建设共管园,共同规划,联合开发。

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合作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协商议定合作方式,明确责任义务和经营期限。合作共建园区的发展成果由合作各方分享。合作共建期间,引进项目投产后新增收益,双方按比例分成,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按比例分别计入。

第四节 促进县级区域融合

充分发挥区域内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密集区,影响力和带动力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提升优势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

——侯马-曲沃-新绛。发挥侯马、曲沃、新绛地域相连、产业互补的优势,加快推进三县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建设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煤化工业园、轻纺工业园、机械加工园、方略保税区等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煤化工、设施蔬菜、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优势,整合集聚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等产业要素,建设区域煤化工、现代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小商品进出口商品物流集散基地,积极开展实质性对接,努力形成产业快速协调发展的跨行政区域城市群。

——潼关-风陵渡-豫灵。潼关、风陵渡、豫灵分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处于连霍、运风高速公路和大西、郑西、同蒲铁路交汇处,位于西安、郑州中段,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契合部。发挥三地依黄河一衣带水,连接中西部的区位、交通、物流优势,整合区域电力、铸造、医药产业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新型材料、医药化工等产业,培育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能源产业。加快风陵渡黄河公路二桥建设,统筹区域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合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接续平台。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桥头堡和大通道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区域产业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渑池-义马。发挥渑池、义马城区融合、产业相近的优势,积极推进义渑一体化,统筹建设道路、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发挥煤炭、铝资源综合优势,依托特色工业基础,建设能源、煤化工、铝工业基地,加快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尽快进行实质性对接,形成示范区内新型组团式城市。“十二五”末,建成城区面积达到4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力争达到60万人。



第五章  产业承接发展重点第一节  农业合作承接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开展果业、蔬菜、畜牧业合作,培育壮大区域性龙头企业,构建区域共享的农业服务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    

——共建全国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    

充分发挥区域苹果产业优势,努力提高苹果产量,提升质量,延伸产业链。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原则,共同采取生产标准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等措施,统一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果品优质率,扩大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全面推进苹果产业标准化和出口基地建设,共建果业生产基地重点抓好运城现代水果标准化园区、三门峡标准果园及果品出口基地、临汾吉县、渭南白水苹果科技园等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到2015年,区域苹果面积达780万亩,果品出口基地400万亩,加工果生产基地200万亩。    

专栏1苹果种植面积规划目标                    

区域苹果种植总面积:780万亩   果品出口基地:400万亩                    

运城:240万亩          运城:100万亩                    

三门峡:200万亩        三门峡:150万亩                    

渭南:240万亩           渭南:100万亩                    

    临汾:100万亩           临汾:50万亩                    

共促果品龙头企业联合。以提高企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为重点,集中扶持10家具有自营出口权和固定国内外客户群的外向型果品销售龙头企业引导、支持果品加工企业新产品研发,扩大在国内外高端市场份额。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企业联合与协作,提高果汁国际贸易的定价权。建立合理的收购营销机制,联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确保收购渠道畅通,对果农实行价格保护。鼓励区域内企业通过控股、合资、合作或兼并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档次,增强竞争能力。建立金三角区域苹果产业联盟或区域苹果产业协会。    

共创品牌和技术新优势。建立与陕西果树所、郑州果树所、河南农大、西北农林大学、山西农大等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新品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强化科研领域合作。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和三门峡苹果创新实验站为依托,建立区域性苹果创新技术平台。共同开展项目的申报、研究及成果推广。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网、三门峡中国苹果网和运城运红果业网为依托,提高苹果市场信息咨询、代购代销和储运配送等服务能力。以三门峡苹果电子交易市场为基础,建设金三角区域苹果电子交易中心,在运城、渭南、临汾等市建立分站,开展苹果电子商务。举办金三角区域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农业新技术交流会等活动,共推金三角区域苹果品牌。    

——合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依托蔬菜品牌,合作发展无公害有机蔬菜,建设三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成为与晋陕豫三省大中城市和京津等长期的蔬菜供应地。加快蔬菜无害化、标准化的建设。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8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50万亩,有机蔬菜生产基地20万亩。建设发展设施蔬菜8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60万亩;大棚蔬菜140万亩。进一步壮大芦笋产业,实现栽培种植与加工出口双腾飞,栽培面积发展到50万亩。发挥区域野生中药材资源优势,合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打造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集散地。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积极开展畜牧产业合作,共同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肉鸡和蛋品生产供应基地。    

专栏2蔬菜基地建设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80万亩  绿色蔬菜基地50万亩                    

运城市100万亩             运城市20万亩                    

临汾市60万亩              临汾市10万亩                    

渭南市70万亩              渭南市10万亩                    

三门峡市50万亩            三门峡市10万亩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20万亩  日光温室设施蔬菜60万亩                    

运城市10万亩                 运城市30万亩                    

临汾市4万亩                  临汾市10万亩                    

渭南市4万亩                  渭南市15万亩                    

三门峡市2万亩               三门峡市5万亩                    

大棚蔬菜140万亩              芦笋栽培50万亩                    

运城市70万亩                 运城市35万亩                    

临汾市30万亩                 临汾市5万亩                    

渭南市30万亩                 渭南市5万亩                    

三门峡市10万亩              三门峡市5万亩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协调与合作    

要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区域黄河水系治理紧密结合,以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主线,重点围绕黄河干流、汾河、渭河、洛河等重要水流,以“充分利用地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合理引用黄河水、全面实施节约水”为原则,除害兴利,开源节流,防汛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同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调建设、协调管理,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洪能防”的目标,为区域农业现代化再上新台阶创造条件。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合作    

积极开展区域农业科技推广和交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围绕粮食、水果、蔬菜、养殖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建设200个区域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以及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和示范户。推广优良品种、设施农业、农产品保鲜加工、生物农药、无公害生产等实用技术,推广集约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常见畜禽疫病防治等技术。加强区域农机跨区作业协调与合作。    

推动区域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合作。联合发展有机农业,共同制订有机农业生产规程。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依托,建设区域性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满足区域农产品科研、生产、销售和进出口的检测需要,提高区域整体反应能力。建立农作物生产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中心和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强化动植物检疫监管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控制,及时通报区域内出现的重大动植物疫情,共同启动应急响应。加强区域联合植保,全面实施绿色防控战略。    

加强区域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交易市场,完善以农产品批发交易、分检加工、冷藏保鲜、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服务功能。加强区域商贸流通企业的联合协作,促进形成区域性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建设好三门峡市涧南农贸批发市场、临汾洪洞晋槐农贸综合批发市场等各类农产品市场。    

建立区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内各种媒体的交流合作,建立区域性的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农业综合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整合12316语音服务、农资配送、苹果电子交易等信息服务,拓展服务领域,统一服务平台、数据库和技术队伍,使其成为服务金三角区域的三农热线和服务中心。开发建设金三角区域农业地理信息资源,加快农业地理数据库建设。    

第二节 工业合作承接

按照优势互补、合理分工、政府指导、优化布局、企业主体、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金三角区域工业分工与合作,促进融合发展。以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龙头,积极培育若干集中度高、产业关联紧密、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基地,提高区域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把金三角区域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铝镁、黄金、钼等有色金属深加工、现代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共建全国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

共建全国铝镁深加工产业基地。以运城、三门峡为核心,以大企业为龙头,加强区域同类产业和产品的专业化协作,实现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和产品之间的生产互补、技术协作和一体化运作。积极推进铝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单体企业规模,重点发展高性能、高精度、硬质铝合金及深加工产品,加快向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摩托车制造、轨道运输、节能建筑等铝材、铝合金零部件、复合新材料等方向延伸,积极推动金属镁在航天、飞机、火车、船舶、汽车、IT等高端产品领域的应用,把黄河金三角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铝镁产业基地。重点抓好河津、三门峡、渑池、永济、解州等铝工业集聚区建设,形成铝工业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加工转化能力强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共建全国黄金产业基地。整合区域内金矿产资源,加大勘探力度。发挥三门峡和渭南黄金产业优势,打破条块界线,优化矿产勘查开发结构与布局,鼓励优势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支持优势矿业企业取得后备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对区域内黄金开采的管理,维护矿业开发秩序。依托骨干企业,建设黄金冶炼和深加工基地,提高对铅、锌、砷、锑等副产金属的回收能力,实施多金属综合利用;进一步搞好黄金精深加工,积极发展黄金下游产品,提高金属铜、铅、锌、硫酸等黄金副产品深加工的规模和档次,把金三角区域建成为国内重要的黄金采选冶炼及精深加工基地。依托骨干企业共建黄金产业创新研发平台,扩大金三角区域的黄金交易,共建全国黄金交易市场。

建设全国重要的钼产业基地。加大钼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提高深加工能力。加快钼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支持骨干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建设全球最大的钼采选、冶炼、深加工、销售和研发的一体化基地。推进渭南、三门峡钼产业与运城、临汾钢铁、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形成稳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强化对钼矿资源的管理,共同清理无证开采,杜绝资源浪费。

建设全国重要的精铜产业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精铜产业,扩大阴极铜、耐磨材料、铜合金材料产能,加大关键技术研发,降低成本。大力推广冶炼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结合本区域冶金产业优势,调整结构,增加品种,延长产业链,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原料保障。

 ——共建装备制造业接续基地

依托区域装备制造业优势,抓住产业转移的新机遇,积极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接续基地。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建设运城整车基地、三门峡特种专用车和电动汽车、渭南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和临汾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重卡整车,特种专用车、电动汽车,以及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车用特种离子膜、锂离子电芯、轿车铝合金轮毂、刹车毂、铝镁合金整体式转向节、铝合金缸盖等汽车零部件。

电气电子设备。加快实施三门峡市300MW和600MW机组除氧器、1000MW等级超临界机组配套辅机、600MW空冷机组配套产品,运城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制冷压缩机和渭南钻机用发电机组项目的技术改造。

铸造件和金属构件。加快三门峡、运城、临汾和渭南大型精密铸件及配套设施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搞好三门峡市水工设备和电站设备的技术改造,建设以三门峡、绛县、襄汾、侯马、翼城、蒲县六大铸造产业集群为支撑的500万吨级新型铸造业基地。

专用机械。加快发展三门峡测控量仪、变频式重型运输机、高端液压支架及制动件、黄金矿山机械等为主的矿山设备制造业,运城煤机成套设备、焦化设备、煤化工设备、数控机床等制造业,临汾高端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煤机成套制造业,渭南煤矿机械和农业机械制造业。

——共建全国煤化工产业基地

打造煤化工循环产业集聚区。以现有煤化工产业为基础,积极引进新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搞好产品的差别化发展,打造若干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加强企业联合与协作,积极支持煤炭、煤化工、电力、冶金、供热等联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回收利用能力,实现资源能源梯度利用。积极开展煤化工企业重组,培育大型煤化工企业集团。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限制电石、甲醇等传统产品产能扩张。

积极发展煤化工特色产业链。以临汾、三门峡煤化工产业为基础,引导煤化工产业合理布局。临汾继续围绕特色产业链,搞好产品延伸,发展甲醇制烯烃、煤制合成油、煤制天然气等项目。三门峡围绕已规划的产业链,着力抓好清洁燃料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动煤制油工作进程。运城要促进煤焦油加工由分散向集中加工方向发展,搞好规模化生产。渭南要着力推进煤制烯烃,煤制甲醇、醋酸、醋酐等及深加工产品的发展。

加快承接轻工、建材等产业转移。四市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依托产业集聚区,加快承接板材、家具、家用电子产品等高成长性产业。

 ——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共同谋划金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争取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突破,通过构建区域产业发展平台,积极引进先进企业,努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区。

新能源产业。三门峡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秸秆发电、煤洁净利用等新技术,搞好多晶硅原料、硅棒、太阳能电池等光伏产品生产,构建完备的光伏产业链。运城要进一步提高风电装备制造水平。渭南重点搞好新能源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加快光电一体化工程,完善硅材料、光伏玻璃、光伏照明、装备制造产业链。临汾加强煤层气等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新材料产业。运城重点发展新型金属及合金材料、新能源材料、钕铁硼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铝镁新材料。三门峡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新型铜材料、航空用新材料,重点建设万吨压延铜箔、8600万平米锂电池隔膜及正负极材料、10万吨铜铝复合材料、年产150吨柠檬酸金钾、年产2600万平方米纳米纤维离子膜等项目。临汾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新型纤维材料和钕铁硼磁性材料。渭南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纤维新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及特种工程材料等。

生物医药。三门峡重点发展中药、化学药物、酶制剂等优势产业,建设成为河南省中药材种植与加工基地、河南省酶制剂产业基地。运城重点培育新型中成药和现代生物技术药品,临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建成山西省重要的医药开发中心,渭南以生物工程和现代中药为重点,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及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促进跨区域行业协会发展

支持区域内具有产业、产品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和地方性行业协会组成区域性的行业协会。组织和推动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共同规范区域市场秩序和市场行为准则,推进行业内和企业间的各项交流与合作,制订行业生产标准,开展资格认证和质量检测等。跨区域行业协会要及时向企业提供发展信息,向政府提出发展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主动沟通,发挥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并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管理职权。

第三节 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承接

充分发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为主线,大力推进旅游、文化的深度合作。

 ——共同打造“中华摇篮·金三角”旅游品牌

以优化配置旅游资源为龙头,完善旅游设施条件、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旅游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科学制定黄河金三角旅游业发展规划,合作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全力塑造“中华摇篮·金三角”旅游品牌,把黄河金三角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合作开发旅游精品线路。依托华山、壶口、鹳雀楼、大槐树、关帝庙、尧庙、永乐宫、虢国墓、沿黄生态旅游产业带等骨干景区,以运城、渭南、临汾、三门峡为交通集散中心,优化整合各类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景区景点,构建以黄河风情、根祖文化、山水观光、祈福朝拜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体系,逐步形成以观光为主体,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温泉养生、会展商务、乡村游、生态游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重点建设临汾根祖文化旅游区,运城休闲度假和朝拜旅游区,渭南山水文化旅游区,三门峡黄河风光和温泉度假旅游区。完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健全运城旅游综合服务区、渭南旅游服务中心、三门峡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重点构筑主题鲜明的六大旅游线路。

专栏3  精品旅游线路                

黄河风情游。以观瀑布、赏名楼、游黄河为主题,以黄河沿线的壶口瀑布、洽川湿地、鹳雀楼、黄河大铁牛、芮城大禹渡、圣天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流砥柱、黄河小浪底、三门峡大坝等景区为载体,加快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开发晋陕峡谷黄河三门游(孟门、石门、龙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黄河风情旅游带。                

根祖文化游。以寻根问祖为主题,以大槐树,尧文化、舜帝陵、后土祠、李家大院、西侯度文化、仰韶文化、三门峡函谷关、虢国墓地等旅游景区为载体,建设成为全球华人认同的华夏民族的根祖地。                

特色山水游。以登山、探险为主题,以西岳华山为核心,集三门峡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双龙湾、豫西大峡谷、运城历山原始森林和五老峰、运城盐湖为载体,打造成集原始自然生态和独特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山水奇观旅游带,将华山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祈福朝拜游。打造以武圣关公文化和道教文化为主体的旅游带,重点建设运城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夏县司马温公祠,华山三清宫,临汾广胜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朝拜圣地。                

温泉养生游。以运城盐湖盐浴、渭南华山御温泉、三门峡卢氏汤河洗浴民俗、三门峡陕县温泉养生为基础,打造成为我国中西部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及洗浴民俗风情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养生目的地。                

采摘观光游。发挥运城、临汾、渭南和三门峡特色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大枣、苹果、核桃、樱桃、蔬菜种植的采摘观光、乡村度假游。实施旅游富民、惠民工程。                

 

推进区内外旅游合作。强化开放协作理念,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精品线路为纽带,大力推进跨行业、跨景区合作,打造国家级、区域级、地方级等系列化旅游精品。重点构建“四大旅游合作区、两大协作网”,与西安、洛阳、太原等重要旅游城市开展营销合作,建立客源共享机制,增强周边旅游对本区的辐射力。编制黄河金三角旅游指南和旅游交通图,建设黄河金三角旅游营销网络和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施旅游信息共享。鼓励和支持区外企业通过投资、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旅游产品开发,享受与属地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使旅游企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发展,组建黄河金三角旅游企业集团或战略联盟,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四省八市“一证游”和“黄河之旅”联盟活动,建立黄河金三角旅游年票“一卡通”制度。

 

专栏4  旅游合作区和协作网                

区内合作。以空港为核心,强化区内旅游合作,共同建设黄河金三角无障碍旅游合作区。                

周边合作。加强与西安等地的旅游合作,共同建设无障碍旅游区;与洛阳等周边城市共同建设无障碍旅游合作区;与太原等周边城市共同建设无障碍旅游合作区。                

两大协作网。推进与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合作,构建旅游协作网;加快与国际口岸城市的交通对接,形成黄河金三角国际游客组织网络。                

强旅游诚信和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依法经营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方面,加快建立服务标准。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景区门票价格,联手整治市场秩序,联合打击不正当竞争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实施异地投诉、联合执法制度,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及重大事件通报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惩罚力度,统一旅游投诉电话,集中受理投诉,共创黄河金三角旅游诚信品牌。

 ——文化产业合作承接

充分发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历史源远、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挖掘根祖文化、黄河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引进创意人才和战略投资者,加快发展演艺娱乐、文化创意、出版传媒、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发挥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中国古代戏曲摇篮”优势和“梅花奖”演艺人才的名人效应,利用文化底蕴丰厚、市场前景看好的专业演艺、民间艺术演艺,培育文化产业新亮点,创作具有黄河金三角特色的精品剧目,创建一批特色文化产品品牌。支持现有专业演出团体改制,引入战略投资者,保护挖掘、整理、提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传承的民间艺人,培育100名国家级民间艺术大师,使其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利用运城、三门峡民间优秀楹联文化共同打造楹联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和以旅游消费为目的的演艺水平,建设主题性城镇街区、民间艺术表演展示场所、文化主题公园。举办“根祖文化旅游节”、“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戏剧艺术节”、“锣鼓艺术节”、“笑话展演节”,“民间工艺品展览艺术节”等大庆特色庆典活动。加大戏剧、花鼓、威风锣鼓、皮影等的民间艺术精品的推介力度。开发虢国澄泥砚、木版年画、青铜器仿制、木雕根艺、黄河奇石、布艺泥塑、剪纸、皮影、仰韶彩陶、石雕、麦杆画、面塑等传统艺术,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民间工艺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销售和展示基地。加快崤函古道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打造城市文化休闲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结合旅游业发展,重点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九大类文化产业集聚地。

专栏5  特色文化产业                

古文化商业街。以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盐湖舜帝陵、临汾尧庙、三门峡虢国博物馆、灵宝函谷关古文化旅游景区、渭南“三圣”故里为载体,发展仿古制作、古玩展销等,建设古文化产业街。                

鼓乐文化演艺园。以绛州鼓乐、稷山高抬花鼓、临汾威风锣鼓、韩城行鼓、灵宝齐天圣鼓为载体,建设鼓乐文化产业园。                

盐湖民俗文化园。以中国死海运城盐湖、李家大院万荣笑话为龙头,建设融休闲、养生、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                

民间工艺制作展示一条街。以华县皮影、芮城麦草工艺、渭南黑陶、稷山雕刻、三门峡虢国澄泥砚、虢国青铜器仿制品、陕县南沟剪纸、灵宝面塑、渑池仰韶彩陶、卢氏木板年画为内容建设民间工艺制作产业街。                

青铜艺术制造和制版包印文化产业基地。以优势青铜艺术企业和制版企业为龙头,建设国家级青铜艺术制造和制版包印文化产业基地。                

中华文化浓缩展示园。汇集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黄河金三角精品景点微缩景观区。以“中华摇篮·金三角”为主题,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编排大型文艺演出节目,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华夏五千年文明。                

民俗风味餐饮一条街。包括芮城泡油糕、解州羊肉泡、三门峡鲤鱼焙面、灵宝肉夹馍、渭南水晶饼、霍州猪血灌肠、闻喜煮饼、潼关酱菜、渑池仰韶酒等。                

老子文化产业园。以老子道教文化和函谷关古战场为核心,彰显地域特色,集考古科研、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形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基地。                

仰韶文化产业园。以仰韶村遗址公园和仰韶文化博物馆为龙头,整合曹端墓地及仰韶村至小寨自然冲沟黄土地貌等人文和自然景观,形成以人文旅游环线为依托,集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制作、文化艺术培训、文化及旅游产品销售、特色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聚集区。                

积极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依托现有文化、传媒企业组建黄河金三角创意产业集团,推进报刊经营向多元化发展。着力培育和繁荣文化创意市场,合力打造反映金三角形象的传媒作品,发展表演艺术、园林艺术、规划策划等创意产业,扶持一批优秀创意策划企业,不断提升创意策划服务水平。建设以优势制版企业为核心,精心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制版、彩印、包装、营销企业集团。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制造业,建设名、特、优工艺美术交易展销大楼。

第四节  其他服务业合作承接

发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位交通优势,以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共同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

依托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统筹规划综合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建设连接东部沿海和中原、西北、中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优化物流布局。发挥三门峡、运城空港、侯马、潼关等交通枢纽优势,引导物流资源跨区域整合,实现物流企业战略性重组,建立黄河金三角区域物流联盟。建设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以盐湖现代产业物流园、侯马综合物流园、三门峡综合物流园区和汽车汽配、农产品、煤炭等专业物流中心为重点,构建金三角四大物流中心,形成“四中心多园”的物流格局(附表1)

专栏6  “四中心多园”物流格局                

运城空港物流中心。依托运城空港、南同蒲铁路、大西高铁客运专线、108、209和310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加快建设豪德贸易广场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盐湖现代产业物流园、河津现代物流园和汽车汽配、钢材、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园区,形成以汽车、机械配件、有色新材料、农产品、建材等为主的物流集散地和配送中心。                

侯马铁路枢纽物流中心。依托侯马铁路、公路枢纽和陆路口岸,建设临汾、霍州、乡宁三大物流基地。重点建设侯马方略宝特综合物流园,侯马医药物流园、临汾北城物流中心和临汾张礼焦煤物流中心,完善与现代物流业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形成以焦炭、医药、农产品、建材为主,辐射东中西广大地区的货物直通关集散地和中转地。                

潼关-风陵渡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郑西高铁客运专线、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和310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和潼关交通枢纽,重点建设富平国际航空物流中心、陕汽物流园、潼关物流港、大荔绿色农业物流园、风陵渡综合物流园等。建设以汽车汽配、煤炭、机械、农产品为主的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                

三门峡物流中心。依托郑西高铁、陇海铁路、连霍高速、三十铁路、三淅高速、渑垣高速、209、310国道等,以市区商贸、建材和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建设三门峡综合物流园区、煤炭物流园、建材物流园和铝材集散中心、有色金属物流中心、医疗器械物流中心等。建设以食品冷藏、发运为主的食品冷链物流园区。                

加强物流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以智能交通、港站枢纽、多式联运为一体的运输体系,以物流园区、连锁经营、城市配送为一体的商贸流通体系,以信息网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一体的销售服务体系。推动物流向智能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整合区内物流信息资源、运输资源、仓储资源、交易平台和销售网络,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建立高效、无障碍的区域物流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鼓励区内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3—5家服务水平高、区域竞争力强,年营业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金融、信息等服务业合作承接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金融、信息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促进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服务。加快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建立市场化的保险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金融业务,健全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构建区域金融电子交易平台,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市场交易系统互联互通,提高交易效率。

推进信息共享。突破行政区划、行业界限和体制障碍,协调好信息网络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区域内无障碍运营,打造集政务、商务、民用于一体的智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率先推进运城、三门峡电信设施同城化建设和业务运营。

——积极发展中介服务。

鼓励发展研发设计、营销策划、质量检验、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转化、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会计审计、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监管,增强行业自律,规范执业行为。推动服务业与特色农业、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第六章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进交通、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南北贯通、东西顺畅,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中心城市一小时交通经济圈。加强电源、电网建设,提升电力设施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    

第一节   共建内通外联的综合运输体系

按照“强化通道、完善网络、突出枢纽”的原则,以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突破铁路瓶颈、增加出省通道、提升路网等级、拓展空中走廊、提高保障能力,加快形成外联内畅、紧密衔接、便捷高效的公路、铁路、航空综合网络,实现铁路通道快速化、航空运输规模化、干线公路高速化、市县通达便利化、农村公路网络化。

公路。形成通行能力顺畅、网络结构合理、枢纽功能完善、客货运输便捷、管理运营高效、支持保障完善,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公路运输体系。重点建设中心城市与国家高速公路连接线、市县间高速公路、中心城市间快速路和黄河大桥,形成区内高速公路网。加快国省干线公路、旅游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打通断头路,提高路网连通能力。新建风陵渡黄河大桥、芮城至灵宝黄河大桥、渑池至垣曲黄河大桥、临猗黄河大桥、吉县七狼窝黄河大桥、108国道禹门口黄河大桥。“十二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1220公里,区内连霍高速公路改造166公里,新建和改扩建国省干线公路和一、二级公路近2000公里(附表2)。

铁路。推进铁路干线建设和既有铁路提速改造,形成便捷、高效,连接全国主要大城市的铁路快速客货运输网络。重点开展太原至西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西安至南京铁路渭南段复线改造、侯西铁路扩能改造、陇海铁路三门峡段改造。开工建设运城—三门峡、三门峡—十堰、三门峡—平顶山、垣曲侯丹铁路、临猗阳煤丰喜专用铁路,续建黄陵经韩城至侯马铁路,加快山西中南部晋煤外运铁路通道建设。

第二节   推进电源建设和电网互通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处西北、华北和中南电网结合部,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电力输出基地。电力装机一半以上实现外送,既是“西电东送”北线的重要通道,也是“西电东送”中线的重要电源。要优化电源布局,稳步推进电源建设,不断完善电网结构,在建设输电走廊通道,提高电力外送能力的同时,加强区域间的网架联系。

电源建设。统筹考虑煤源、负荷需求和电网输送能力等因素,开展大型坑口煤电一体化建设,淘汰小火电机组,积极发展热电联营,形成区域大型火电基地。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鼓励煤矸石发电。“十二五”期间新增火电装机25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140万千瓦(附表3),电力外送能力达到1200亿千瓦时以上。

电力传输网络建设。完善黄河金三角电网和跨区域输电通道,提高西电东送能力。研究金三角地区电网互联互通,加快形成以500千伏(750千伏)输电线路为主干网架,以220千伏(330千伏)输电电路为分输网,辐射110千伏、35千伏的电力传输网络。重点建设运城东、临汾西、曲亭、翼城、三门峡东和三门峡西等500KV变电工程,富平、澄县330千伏变电工程,优化220KV、110KV电网结构,完善35KV供电网络,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附表4)。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线路技术标准,增强供电可靠性。构建电力安全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电网抗灾能力,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第七章  环境共保和生态共建     

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黄河综合治理,实现堤线固、岸线美、河流畅、水沙稳的综合目标。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作机制,共同提升区域环境保护水平和环境承载能力,合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金三角,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加快黄河综合治理

黄河干流流经晋陕峡谷,汇集了汾河、渭河等重要支流。大部分地区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要共同推进区域水土保持、黄河干流岸线治理和河道整治,减少入黄泥沙,确保下游安澜。加快古贤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北干流放淤、黄河禹门口至三门峡河段治理的前期工作。加大渭河下游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推进小浪底水库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专栏7  黄河综合治理工程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中游北干流碛口至禹门口河段,工程控制黄河流域65%的总面积、80%的水量和66%的沙量,是黄河七大控制性骨干工程之一。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发电、供水和灌溉,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工程。黄河小北干流位于晋陕峡谷和晋豫峡谷之间,全长132.5公里,属游荡性河道,是天然的泥沙滞蓄地。工程将来自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泥沙通过科学手段和工程措施,把粗泥沙滞留在小北干流两岸洼地,细泥沙回归黄河,实现“淤粗排细”。                

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治理工程黄河小北干流为晋、陕两省天然界河,属淤积性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游荡不定,塌岸经常发生。为减少塌岸损失,改善提灌站引水条件,新建、续建控导及护岸工程9处。                

黄河潼关至三门峡河段治理工程。黄河三门峡库区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长113.5公里,由于三门峡库周土质松散,抗冲能力差,主流变化频繁,在水流、波浪的冲击下,经常发生塌地、塌村、塌扬水站等塌岸现象。为减少塌岸损失,新建、续建河道整治工程7处,加高加固工程1处,防冲防浪工程21处                

汾河综合治理工程。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经临汾和运城的14个(县、区、市),在万荣汇入黄河。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干旱等原因,水资源量不断减少、水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日趋突出。重点实施汾河中下游河道生态修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及矿坑水处理深度处理回用、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工程,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扩大干流沿岸植被绿化带,恢复汾河流域自然生态。                

第二节    加强区域环境联防联治

加强水环境保护。根据《黄河上中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总体部署,加强省界断面和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和升级改造(附表6),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均较2010年下降20%以上,力争到2020年实现支流和城市内河入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加快城镇垃圾收集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控制为重点,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烟尘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对电力、焦炭、有色、冶金等重点行业与重点区域联合监控与管理,形成以火电、炼焦、冶金、有色等行业为核心的污染防治体系。重点推进电力行业脱硫设施的稳定运行、钢铁有色行业脱硫设施建设,启动燃煤电厂脱硝,推广低氮燃烧技术。2020年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20%。

创新环境政策。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开展COD、氨氮排放指标有偿分配试点。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扶持培育一批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制定《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价标准》,向社会统一公布“绿色”和“黑色”企业名单,纳入银行诚信管理系统。

建立区域环境监管与应急联动机制。编制实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环境监测网络规划》,合理部署监测网点,完善区域内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合作组建区域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互通和共享。建立环境保护联席会商制度,定期互通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进展、会商相邻敏感区域环境问题,研究解决方案。统一协调重大建设项目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突发事件或跨界污染通报预警、联合监测、协作处置。建立环保部门日常交流机制,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的经验交流。

第三节    推进生态一体化建设

构筑以黄河水系、沿岸绿化、山体农田林网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体系。加快沿铁路、公路、河流两岸绿化带建设,维护农田保护区、平原、山地林网等绿色空间,形成网络化的区域生态廊道。加大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协同推进包括沿黄湿地、沿黄防护林带、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设。以运城平陆、临汾吉县、渭南合阳、三门峡陕县和渑池为重点,开展小流域治理,坚持以灌草为主、灌草结合,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薪炭林,适当发展经济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的到38%。编制实施矿区生态恢复治理规划,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建设矿山公园,再造“青山碧水”。

 

 

 

 


第八章 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区域统筹,按照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区域合作新局面。    

第一节 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加强教育合作,建立教育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学校共建、师资交流和联合招生,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自由流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远程教育平台,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缩小校际、城乡和地区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建设一批配备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加快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推进示范高中学校建设,努力消除薄弱高中。探索三门峡和运城联合组织中招。

共建职业教育高地。重点加强三门峡、渭南等职教基地建设,结合能源原材料、机械装备制造、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旅游等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职教专业,建设一批专业设备先进、培养能力强、教学质量高并且能够发挥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共同打造具有学科优势的黄河金三角职业教育高地。实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跨区域招生,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

加强高等教育合作。因地制宜办好特色高校,加大山西师范大学、运城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力度,提高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依托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满足教育均衡发展以及高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求。

第二节 共同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和大中型企业,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果品加工、现代农业等领域加强科技合作,共同打造在全国同行业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创新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形成人才互流、网络互通、信息共享、仪器共用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大型公共仪器设备、技术标准检测评价机构。共同推广科技成果,联合建立区域科技信息网络和交易网络,联合举办科技博览会、交易会、项目推介会,建立具有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信息发布、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产权交易、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评估咨询、知识产权和人才中介功能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区域内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统一的科技人才资源库,依托各地人才交易市场建立科技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实现区域人才资源共享。围绕有色金属材料、机械装备制造、煤化工、果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建立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开展科技攻关项目

专栏8  科技合作重点领域及合作内容                

有色金属研发合作:采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以铝、镁、铜、钼、金等有色金属材料加工企业为主体,联合有关科研院校,共同进行新型材料制造和深加工产品研发。铝合金及加工研究以三门峡的国家铝及铝制品检验检测中心为主,镁合金及加工研究以运城闻喜银光镁业集团为主,钼及钼合金研究以渭南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为主,金矿及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及尾矿治理技术推广合作以三门峡灵宝黄金股份公司和金源矿业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为主。                

煤化工研发合作:以煤炭化工开发为主导,培育发展以义煤化工集团、运城阳光集团、山西焦化集团、丰喜集团、渭化集团公司为主体的煤炭化工产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重点开展煤直接液化技术、煤焦油加工、高效化肥、煤化工助剂、甲醇、二甲醚、醋酐联产醋酸和其它煤化工产品研发。                

汽车零部件研发合作: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合作:以装备制造业和汽车整车生产及配件开发为主要目标,依托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卓里集团有限公司和速达电动汽车公司等重点企业,联合研发电动专用重型卡车、纯电动汽车及高效节能环保汽车,矿用牵引机车,采用空气悬挂(气囊)的半挂车;开展车船用牵引电机及控制系统、汽车配件等产品技术研发,重点为国内外重型到微型汽车生产提供优质部件及配件,建成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与研发基地。                

果品加工研发合作:以汇源(万荣公司)研发中心,灵宝景源公司的河南省果汁加工工程中心、百佳公司的河南省果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院士工作站(果业)为主,围绕区域内现有700万吨苹果、90万吨浓缩果汁加工能力,发展果树新品种引进、培育、推广技术研发中心及果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                

第三节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合作

    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开展劳动就业培训合作。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社保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开展社会救助、社会养老等领域的合作。

    加强劳动就业合作。实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区域就业咨询服务、中介引导和纠纷调解服务,定期联合组织召开就业推介会、招聘会。加强区域人口流动管理合作,逐步消除体制障碍,实现区域内城市之间人口自由流动,加快区域流动人口统计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居住地和户籍地网上通报及基本信息共享。积极开展劳动就业培训合作,整合区域就业培训机构,共同建设黄河金三角职业培训示范实训基地,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结合市场和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就业培训。

    推进区域社会保障合作。探索建立社保互通模式,实现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和网络互联互通,实施跨省、市社保“一卡通”制度。加强民政业务的交流合作,建立社会福利共享机制,统一发布区域养老服务信息,联合推介养老机构,形成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


第九章 区域联动发展     

广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区域合作,推进金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密切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联系,加强与西安、太原、郑州、洛阳的沟通与互动,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港澳台及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辐射带动中西部广大地区发展,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第一节 加强与西安、太原、郑州、洛阳的沟通与互动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合作发展要依托中西部发展的大环境和大格局,巩固与发展与周边省会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在运城、渭南、三门峡、临汾共生共赢的合作中,充分发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区位、交通、人力、资源优势,利用西安、太原、郑州、洛阳的科研、人才、技术、资金和产业优势,通过相互融资、兼并重组等加快产业合作,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建成山西、陕西、河南三省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桥梁和窗口。

第二节 建立与东部沿海地区更紧密的经济联系

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地区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利用东部产业跨地区转移的机遇,把发达地区的各类经济要素,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良好的交通区位和资源环境条件结合起来,建成与其相互配套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区域物流中心,形成与东部沿海地区联系紧密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和东中西三大地带互动的经济集合点。

第三节 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及国际间经贸合作

发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处中西部结合部,华北、西北、中原三大经济板块连接点的优势,依托欧亚大通道,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提升与港澳台地区及国际间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加大开放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外商投资,广泛开展国际间经贸合作,建设国际先进产业转移承接平台,辐射带动中西部广大地区。


第十章  体制机制完善与创新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过20多年的合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了区域的整体形象和在全国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构建“三级四层次”多向联动、运行通畅、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第一节  体制机制的整体结构

“三级四层次”区域合作承接体制机制即三级管理四层次运作。

三级管理分别是指:由国家发改委及国务院相关部门和三省政府领导及相关省级部门组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导委员会);由四市市长组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市长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市长联席会);指导委员会和市长联席会联合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秘书处。秘书处下设若干工作组,各市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地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基地办)。

四层次运作是指在指导委员会、市长联席会议、秘书处和各市基地办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同的运作关系,分别为指导层、决策层、推进层和执行层。在指导层、决策层设有专家组提供智力服务。                   

    三级管理四层次运作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整体结构如图示:

 

 

 

 

 

 

 

 

 

  

    指导委员会、市长联席会议、秘书处是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机制运行的三个纵向管理环节,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纵向贯通,双向循环耦合。通过贯通与反馈的耦合,统一意见,形成共识,规避跨行政区、跨领域、多部门、多单位分散管理所形成的弊端,提高区域合作承接成效。

第二节 体制机制各层级的职能

——指导层:指导委员会

其主要职能是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承接的总体发展进行宏观指导与协调。负责审议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承接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区域合作承接中出现的重大政策性问题;协调区域合作承接过程中的跨省区重大问题。

组成:指导委员会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及三省政府领导或政府分管秘书长、发展改革委主任组成。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每年不定期召开指导委员会会议。会议议题由秘书处提出报经市长联席会议批准,国家发改委确定。市长联席会议成员和秘书处负责人列席会议。

——决策层:市长联席会议

    其主要职能是审议和决策区域合作承接中的重大事项,主要负责明确区域合作承接的重点和方向,听取审议秘书处提交的各项报告,提出和检查区域合作承接的阶段性任务,明确分工;审议区域合作承接的工作经费预决算和专项经费安排。

组成:市长联席会议由四市市长或市长指定领导、三省发展改革委及市政府秘书长或分管副秘书长和市发改委主任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市长联席会议实行轮值负责制,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如有需要,可召开临时会议或特别扩大会议。市长联席会议的议题由秘书处根据当前的工作和合作各方的提议汇总确定。市长联席会议实行一票否决制,但一致通过的事项属共同做出的决定,对落实合作的各方具有约束力。

——推进层:秘书处

秘书处是市长联席会议常设工作机构。其主要职能接受指导委员会指导和落实市长联席会议的决议。主要负责联络组织专家组的咨询活动,联系各市基地办公室。根据各市意见,提出区域合作承接工作重点、实施措施和方案;提出区域合作承接中重大问题的政策建议;提出指导委员会和市长联席会的会议议题。编制区域合作承接经费预决算,提交市长联席会议审议批准执行。督促、检查市长联席会议决定事宜的落实情况和区域合作承接工作进展情况,抓好各地区、各部门在区域合作承接中的协调;对执行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向指导委员会和市长联席会报告。

组成:秘书处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由市长联席会议确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四市协调力度,秘书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各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发改委主任及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召集人为秘书长或副秘书长。秘书处联席会议根据工作情况不定期召开,主要听取各市基地办、各工作组的工作进展情况和意见,并对合作承接中的问题加强协调。秘书处要与指导委员会保持经常性的工作联系,汇报情况,接受指导,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市长联席会议汇报。

——执行层:各市基地办公室

各市基地办公室是在各市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与秘书处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开展本市区域合作承接工作,落实市长联席会决定的工作任务,收集汇总区域合作承接中的问题和意见,并向秘书处提出建议。

组成:各市基地办公室主任和组成人员由各市政府确定,并报秘书处备案。基地办要和市级各部门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加强协调,积极参加秘书处联席会议,反映合作承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专家组是区域合作承接决策的咨询机构,其成员甄选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产业界或企业负责人、行业协会负责人以及其他特邀人员等组成。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区域合作承接需要,围绕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承接发展方向、承接定位、发展规划、重大政策等进行研讨,为市长联席会议和秘书处提供咨询意见。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黄河金三角是首个突破省际行政区划界限的市级政府合作的示范区,为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应给予示范区必要的政策支持。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强化检查监督。    

第一节 政策支持

黄河金三角示范区是中西部毗邻地区合作共建的示范区,在执行国发[2010]28号文件支持政策的同时,应享受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赋予先行先试权。

(一)金融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提供有效信贷支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示范区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和示范区支柱企业重组并购提供信贷支持。支持示范区地方金融业发展,推动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其它市场的投融资活动。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允许外资银行和国内股份制银行在示范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创新融资方式,适当降低发行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公司债券条件,支持市县人民政府、优势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行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支持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设立黄河晋陕豫金三角区域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鼓励保险公司开设支持区域支撑产业发展的专业保险险种。支持培育示范区内各类企业上市融资,不断健全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

(二)财税政策。加大国家转移支付支持力度。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重点项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改善民生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对示范区园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中央财政贴息。对示范区内国家鼓励类产业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对示范区内物流企业实行营业税差额纳税办法。对跨行政区划企业实行“属地征收、利益共享”的税收政策。

(三)产业与投资政策。一是制定示范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强化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支持。适当降低国家鼓励类产业门槛,下放核准权限,对示范区承接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予以核准备案。二是从技术上支持鼓励类产业的发展,鼓励与鼓励类产业相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示范区内建立国家级研发基地和技术中心。支持与鼓励类产业相关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优先应用,为鼓励类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在示范区增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支持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或保税监管场所,加大加工贸易重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和“大通关”建设政策支持力度,改善与东部省份通关联系,形成与郑州、西安、太原相呼应的科工贸一体化新的区域经济集聚区和增长极。四是设立区域合作发展引导基金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基金,扶持紧密型合作发展项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五是对区域内公益性及以公益性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加大中央投资力度,取消或减少市县配套资金。

(四)环境生态资源保护政策。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实行更为科学的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鉴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历史欠帐较多,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黄河综合治理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范围,支持“三河两库”治理工程,支持区域内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

(五)科教文化政策。按照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人才支撑严重不足,需要把文化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在示范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办好特色专业。支持示范区职业院校面向产业转移需要,新增和调整相关专业,定向培养高级技工和熟练工。支持国际和港澳台名校、国家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示范区设立分校、分支机构、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落实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职业培训政策和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承接产业转移的高素质劳动力,保证示范区建设的人才支撑。大力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示范区技术创新能力。支持示范区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六)土地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增加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用地年度指标。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执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统筹保有耕地,优化用地布局,科学利用滩涂资源,开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闲置土地整理、改造和用途置换试验。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挂钩指标在示范区内调剂使用,用于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

(七)创新空间管制体系政策。黄河金三角示范区是突破省际行政区划界限的市级政府合作示范区,需要国家创新协调机制。针对区域水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与防治和基本农田保护利用等需要国家强制性监督控制,并实行跟踪监督。引导区域内各级政府为示范区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指引。协调示范区四市在产业布局、发展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和谐相容。交通、通信、电信、电力、天然气、煤层气利用等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区域内黄河水系统一开发利用。对区域内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有特殊影响的项目选址、区域自然灾害预防、安全生产等统一评审,防止偏离区域发展总体目标,实现区域协调跨越发展。

第二节 组织实施

——体制创新与制度对接。规划实施要靠体制保障与制度安排。要加强区域合作的体制创新,打破行政区管理的体制性障碍,在原有“市长联席会议制”基础上,建立由国家相关部门和省级领导参加的高层协调机制,设立“国家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形成既有高层指导,又有专家决策咨询的区域合作体制,实现区域合作有章可循的制度安排。

——加强指导与协调联动。国家要加强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晋陕豫三省和相关市、县要加强沟通、协调、互动,逐级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并纳入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研究落实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和实际工作中。

 ——加强规划检查与评估。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评估规划实施效果,根据国家和各省市的“十二五”规划,适时调整规划内容和任务,并向市长联席会议和有关部门报送规划实施情况,提出落实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健全规划实施运作机制。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三省四市各级政府要按照区域合作的体制框架合理分工,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加强各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落实好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搞好规划实施与区域合作机制的衔接,建立三省四市及相关部门实施规划的磋商决策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支撑体系,提高规划在区域合作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