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解读 / 正文

《渭南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总体规划》解读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02-26 15:16

1月21日,由省旅游局组织举办的《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在西安隆重举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渭南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渭南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有所体现,符合国家规定和要求,给予通过。
  近年来,渭南旅游业动作频频,先后走过了一段快速又辉煌的发展历程。随着华山成功进入全国5A级旅游景区行列,渭南市旅游业内在发展动力持续焕发,出现了蓬勃发展、整体提升的态势。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渭南市旅游业逆势强劲增长,日益成为渭南稳增长、优结构、惠民生的生力军。
  “十三五”时期,渭南旅游业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是渭南旅游业迈向新的大台阶的必然选择。值此关键时期,自去年5月7日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之后,至今历时大半年组织编撰,这份长达几万余字,同时配备了大量表格、图片的渭南旅游业首部长远《规划》终于新春前夕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内容涵盖规划概述、基础分析、总体规划、保障体系等方面,确切说,不仅为渭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坐标和方向,更为渭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核心理念:把旅游业放在渭南追赶跨越、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国际化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大手笔建设。
  《规划》摘要:“十三五”期间,按照建设渭南经济强市和陕西“东大门”的基本任务,加快渭南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和国际化进程,大幅度增加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0年,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明显增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成为渭南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整体实力大幅提高,培育出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旅游投资、消费保持旺盛增势,旅游创新发展能力步入国内城市先进行列,基本建成全国旅游强市;旅游业国际吸引力、影响力持续上升,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品牌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基本形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主要指标方面:总量指标,国内游客达到6300万人次,年均增长12%;入境游客达到36万人次,年均增长11%;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新增3A级以上景区(景点)15个;乡村旅游景区(景点)50个;新增星级饭店10家;新增自驾车房车营地5个。社会指标,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0万人,其中乡村旅游3万人;城乡居民每年出游3次左右。
  思路解读:“十二五”期间,渭南旅游产业可谓硕果累累,惊喜连连,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张。其中,接待游客人数从2011年的2039.29万人次提高到2015年的42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从2011年的116.3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23亿元。西岳华山、洽川湿地、韩城历史名城、富平陶艺文化等一、二、三日游旅游产品,被纳入全省经典线路;自助游、自驾游等新型游览方式迅猛发展,个性化、定制化旅游线路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基本形成了山水观光游览、湿地休闲度假、东府民居民俗、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2015年,渭南厕所革命工作受到国家旅游局表彰,在陕西受表彰的五地市中位列第一;富平即将列入国家首批红色旅游基地;游客满意度在全省的位次不断前移,目前位列第三。这些成绩充分说明了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中的作用和分量,同时也有力表明,渭南旅游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喜人发展态势。有鉴于此,渭南市及时科学出台发展规划,将旅游产业当作全市的发展龙头和引擎,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规划,应该说,目标是明确的,方法是绝佳的,结果更是可期的。

  产品特色更加突出

  核心理念:深化自然与人文理想融合,树立陕西东大门华夏文化标杆。
  《规划》摘要:立足优势资源,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思路,推动资源整合提升,创新开发新兴旅游产品和旅游新业态,重点培育、发展十二个个性鲜明、影响力强的旅游板块:山岳旅游板块、黄河湿地生态旅游板块、湖泊水乡旅游板块、沙苑生态文化旅游板块、乡村旅游板块、度假旅游板块、“三圣”文化旅游板块、帝陵旅游板块、陶瓷陶艺文化旅游板块、古国古城古镇古村落文化旅游板块、红色旅游文化板块、体育健身和健康养生文化旅游板块。根据各类游客的消费需求、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旅游景区的品牌质量及服务水准,全力建设以国际旅游目的地为引领的多层次旅游目的地体系: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内旅游目的地、陕晋豫周边旅游目的地、关中城市群旅游目的地、渭南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全域化旅游思路,依托各县(市、区)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强综合开发利用,推进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加快建设成为全省特色旅游板块。
  思路解读: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国家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国民的旅游需求已逐渐发生变化,从单纯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旅游者越来越注意旅游的参与性和深度体验。渭南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是华夏文化重要起源地之一。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兴旅游市场,个性化需求、信息化需求(互联网、数码电视、手机等产品的出现,颠覆了以前旅游者获得信息的来源)、生态旅游(亲近自然、体验文化、感受风情、保护自然)、健康旅游等成为旅游者的消费新需求,立足渭南特色优势,创新产品特色开发,大力推进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间的深度契合、融合,既是渭南旅游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顺应时代、顺应市场的务实之举。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核心理念:全力构建“一核一心四带八区”的网络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规划》摘要:所谓“一核”,即体现华夏形象和文化根脉的华山核心旅游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华山核心产品,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精品景区。“一心”,即充分利用新建成的城市性文化、体育、旅游、医疗设施,整合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优势,依托高铁、高速公路、旅游专线枢纽,将市政府驻地临渭区建设成为辐射全市的综合功能平台。“四带”,即从“南山、东水、北人文、西航空”的各方位区域资源特点出发,集中力量构建特色突出的四大旅游带:秦岭生态旅游带、黄河风情旅游带、渭北人文旅游带和西部航空湿地旅游带。“八区”,即以产业化、特色化、市场化为导向,引导旅游资源和要素向标志性区域集聚,发展集群化旅游产品,建设渭南宜居宜游生态区、大华山休闲度假区、韩城古城文化区、澄城陶瓷文化区、白水仓颉杜康文化区、蒲城唐陵文化区、富平红色及陶艺文化区、潼关古关文化体验区八大旅游产业聚集区,形成旅游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
  思路解读:值此“十三五”开局之年,“渭南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的发布应该说是及时的,也是迫切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近年全市生产总值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均呈放缓趋势,以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虽然目前的生产总值还不高,但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业已被市政府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5年,全市围绕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托“山、水、城、陵”优势,树立“党政齐抓、全民参与”的大旅游共识,以“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结构调整”为重心,增强发展动能,优化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着力提升市民文明友好水平和游客满意度,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高效农业和商贸物流,做优城区、做强园区、做美景区、做大镇区,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绿色、开放新渭南,如今,这些努力都已初见成效。由此可以说,渭南旅游业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全面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必将快速提升并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高质量的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更加有力
  核心理念:精心谋划新上一批引擎性工程和项目,努力实现转型升级、追赶超越。
  《规划》摘要:“十三五”期间,集中力量开发5个引擎性旅游工程和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促进渭南旅游业跨上新台阶。“大华山”旅游综合开发工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和旅游精准扶贫工程,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旅游产业转移,实现旅游创业、旅游富民;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工程,顺应日益旺盛的旅游休闲度假需求,发挥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态优势,规划建设不同层级和规模的旅游休闲度假区体系;陕晋黄河大峡谷气垫船旅游创建工程,合理利用黄河水面,引进高科技品质的现代气垫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黄河大峡谷和黄河湿地风光旅游。全域化旅游改造提升工程,围绕全域化旅游发展目标,有计划地对城镇和乡村环境进行旅游化功能改造提升。
  思路解读:众所周知,抓住项目就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十三五”期间,渭南旅游产业无论是调整优化结构,还是持续加快增长,都需要通过精心谋划新上一批引擎性工程和项目,使转型升级、追赶超越通过大工程、大项目体现出来。项目要发展,资金是前提,在这个问题上,渭南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明确提出发挥渭南区位、人文、资源三大优势,支持渭南加快崛起,打造现代开放、文明靓丽、活力创新的陕西“东大门”。旅游是“东大门”建设的重点产业,也是展现“东大门”新风貌新形象的时尚产业,将会得到省级层面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为旅游业快速增长注入生机和活力。此外,随着区域经济合作深化,西安与渭南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渭南旅游将直接获得巨大客源市场和旅游产业带动。同时,渭南处在黄河“金三角”的核心区域,在黄河“金三角”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形势下,也将为渭南旅游产业大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基础配套更加完善

  核心理念:优化消费结构,提供优质服务,打造流量优势和成本优势,拓展运营增值空间,走出一条内生发展道路。
  《规划》摘要:适应大众化旅游时代潮流,加快提升旅游要素体系的发展能力和组合能力,突出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把旅游产业追赶超越的重心放在为游客提供特色化、优质化、规范化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服务上来,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打造流量优势和成本优势,拓展运营增值空间,率先走出一条内生发展道路。推进文化创新和内容创新,增强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旅游公共设施,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加强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突出“渭南美食”特色,发展品牌化餐饮服务;大力开发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创意发展高品位旅游演艺,打响旅游娱乐品牌;策划推出品牌文化旅游节庆,培育旅游发展的热点和亮点;培育大型旅游集团,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迸发;策划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增强渭南旅游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强市场监管,建设诚信旅游体系;推进平安旅游,强化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智慧旅游平台,推进智能化旅游服务。与此同时,依托现代交通网络和枢纽,培育发展旅游集散中心,促进核心景区互联互通,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通达的综合服务。全面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创建一流旅游城市和旅游名县、名镇、名街、名村,提升影响力与吸引力,塑造特色旅游目的地。
  思路解读: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较高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它的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开放度高,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在拉动消费、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摸索,今天的旅游业早已跳出了观光式的传统小路,并不断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功能化的新方向快速迈进。据有关统计显示2011年—2015年,全市各类旅游投资完成132.96亿元,有力推动了渭南投资增长。2015年底,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旅游间接从业人员21万人。来渭游客总量逐年快速提高,直接拉动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消费全面增长。乡村旅游有力推动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旅游兴农、旅游强农、旅游富农效应进一步显现。旅游业民生功能逐步提升,城乡社区旅游休闲环境不断改善,促进城乡居民周边旅游蓬勃发展,旅游业成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载体。显而易见,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喜人成果,不仅是对渭南旅游业多年来同心戮力的一种肯定,更为渭南的幸福美好明天翻开了新的一页。

  市场开发更加多元

  核心理念:一手抓宣传,一手搞合作,两只手抓,两条腿走。
  《规划》摘要:全面加强对外旅游宣传,树立渭南旅游品牌形象,提高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加强旅游合作,开发多层次旅游市场,使渭南旅游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具体包含下述措施:积极开发入境客源市场(巩固港澳台核心市场、开发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等重点市场、培育俄罗斯、中亚、东欧等新兴市场)、大力开发国内旅游市场(深度开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主体旅游市场,大力开发东部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群新兴旅游市场,培育专项旅游市场)、加大黄河金三角旅游市场开发与合作力度(积极开发黄河金三角旅游市场、共推黄河金三角旅游品牌、促进重大旅游交通设施无缝衔接)、进一步加快省内旅游市场开发和合作发展(深度开发以西安都市圈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旅游市场、积极开发陕南陕北旅游市场、大力开发市域内自身旅游市场)。
  思路解读:一个乐观的现实是,旅游业仍然处在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旅游人数和消费比世界经济增速高2个和3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国内旅游业是少数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空间巨大,是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这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近几年,渭南的旅游业抓住机遇,广泛宣传,成绩可圈可点,通过大力弘扬“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旅游形象,重点发掘华山的历史文化内涵,成功举办了“华山论剑”“黄河与秦岭对话”等高端文化活动,丰富了渭南市旅游发展的时代特色,在全国初步确立了渭南山水人文旅游的形象定位。抓住陕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旅游项目合作、客源互送、品牌共塑已经启动,区域旅游合作出现良好势头。充分利用西安渭南发展一体化和关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契机,深化与西安和关中城市的旅游合作,开创热点旅游城市互动联动发展模式。目前,以西安都市圈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已成为渭南新增游客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新的组合拳再次密集排开,必将迎来更加旺盛的后发优势。
  政策保障更加到位
  核心理念:建立内在发展新体制新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追赶超越深厚氛围,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
  《规划》摘要:围绕渭南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保障与支撑政策。具体措施有: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切实把加快旅游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导向性投入;强化旅游产业用地保障,把旅游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创建投融资平台,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吸引国有企业、银行、保险机构和社会资金参与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坚定不移走“人才兴旅、人才强旅”之路;加强旅游法治建设,逐步完善旅游法规体系;强化考核评价,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年度目标责任体系进行考核,列入季度点评。
  思路解读: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撑,尤其要突破金融和土地两大瓶颈,不能简单孤立地去发展,旅游产业效益的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区域整体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转。从目前情况来看,旅游业仍然面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旅游市场主体不强、市场配置资源能力仍相对较弱、旅游业投融资渠道不畅等突出问题,如长期以来社会资金进入比较困难,在直接投资和间接融资方面存在诸多限制,致使多数旅游企业从总体上看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较弱,相对于其他产业,市场化的程度远远不足,由此带来的“景点乱涨价”“强制购物”等行为也让消费者广为诟病,这些都需要进一步通过相关政策来解决。为此,《规划》专门将其单独作为一个部分,通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投融资规划、分期投资规划与效益分析、管理及政策建议等四个章节23条要点,详细阐述,可谓条条到位、句句到点,从而必将给渭南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十三五”的战鼓已然擂响,2020年的渭南旅游令人满生期许,令人心潮澎湃。

  “十二五”期间渭南文物旅游产业发展成就

  (一)政府主导突出,出台政策激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做优做强精品旅游景区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若干意见》《渭南市奖励扶持旅行社办法》《全市地接旅游服务功能要素配套推进方案》等文件,2015年5月7日,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斥资1亿元,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还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体系进行绩效考核,列入季度点评,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快资源整合,体制调整有序开展。市委、市政府以华山景区为核心,整合华阴市、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等县市优质旅游资源,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4亿元的专项资金,着力打造“大华山旅游区”。2014年,华山景区体制调整运行平稳、假日度节实现零投诉,在全国153个5A级旅游景区网络媒体形象评价中排名第一、荣获中国最佳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三)加快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抓好省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华山文化旅游景区、汉唐帝陵部分项目2项省级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二是加快全市文物旅游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实施文物保护工程80余项,同比“十一五”增长了15%。投资1.54多亿元,同比“十一五”增长了100%。 “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市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24个,投入资金105.48亿元。三是乡村旅游取得长足发展。全市重点打造了华山镇、林皋镇、洽川镇等8个特色旅游小镇,建成“苹果人家”“锦绣农家乐”等星级农家乐45家。全市高星级农家乐已达到150余家。四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2014年—2015年,投资800多万元在高速公路、国省道、高速服务区设置86块旅游标识标牌和导览图,建立完善了旅游标识系统。投入460万元打造智慧旅游平台,完成了渭南文物旅游网中英文网站的改版工作和“渭南旅游”手机APP移动端的安卓、IOS系统开发上线工作。
  (四)加大A级景区创建力度,强化宣传促销。“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5家4A级景区(少华山森林公园、富平陶艺村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洽川景区、司马迁祠、韩城博物馆),17家3A级景区。先后在成都、重庆、福州、北京、西安、太原、郑州、运城成功举办了“趣渭南·渭南旅游大型推介会”。在全国初步确立了渭南山水人文旅游的形象定位。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主办首届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交流大会暨旅游合作论坛,三省四市共同签署《黄河金三角旅游合作协议》;首次联合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在西安举办旅游推介会,制定了《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旅游联盟共同建设以“中华根、黄河魂”为主题形象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五)规范工作程序,推进文物考古发掘工作。为规范我市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十二五”期间,我们联合省考古研究院对我市境内华县东阳古墓群、富平桑园窑址、银沟遗址等10余处墓地和遗址进行了发掘,共计完成考古勘探面积2000余万平方米,发现各类古墓葬、古遗址8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480余件(组)。
  (六)加快工程建设,全市博物馆建设取得新成绩。一是市博物馆建成使用。总投资为3.88亿元的渭南博物馆于2015年建成竣工,书画展、摄影展、城市规划馆已经顺利运营,向市民开放。基本陈列即将建成开放。二是顺利完成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2012年10月—2015年年底,组织全市50余名业务人员开展第一次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市共有79家国有单位收藏有文物,共登记文物45900件(组、册、套)。“十二五”期间,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发展迅速,登记备案的有4家,我市现共有博物馆、纪念馆25家。
  (七)开展市场秩序整顿,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做好华山景区、洽川景区及重点旅游县市的综合整治,优化了全市旅游环境,效果显著。游客满意度在全省的位次不断前移,目前位列第三;全面启动厕所革命工作,成立了全市旅游厕所建设管理行动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报送项目8个,申报补助资金177万元。截至目前,全市旅游厕所改建8座,新建77座,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省局下达的新建115座、改建50座的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