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渭南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华山景区管委会: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2016年2月29日渭南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渭南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18日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期,是加快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绿色开放新渭南的关键时期。根据中、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深化市情认识,抢抓战略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努力实现追赶超越、开创全面科学发展新局面。
1.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抢抓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积极应对错综复杂宏观环境的严峻挑战,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加快推进“三区”建设、“四化”同步战略,在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活力新渭南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三五”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2.1%,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469.0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452元,年均增长11.8%,是“十一五”末的1.8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06亿元,年均增长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403.58亿元,年均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3.22亿元,年均增长16.7%。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在全省的位次前移。
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能源化工向中高端延伸,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起步良好,非能工业产值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渭南高新区获批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渭南经开区、韩城经开区晋升省级开发区,富平新兴产业园、蒲城工业园获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市工业园区发展到20个,入驻企业近千户。企业上市实现突破,黑猫焦化、伟恒生物、红星美羚上市融资。现代农业发展迅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346个,总面积达到80.8万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88家,白水苹果、大荔冬枣、蒲城酥梨、临渭葡萄、韩城花椒成为农民增收的知名品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华山晋升国家5A景区,少华山、陶艺村、洽川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全市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36家,2015年接待游客4219万人次、综合收入323.8亿元。电子商务企业达到248家,白水、蒲城被命名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县,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成为拉动消费新的增长点。
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大西客专、渭蒲高速、渭玉高速建成通车,沿黄公路合阳东雷至大荔赵渡段、国道108渭南至大荔段等20个国省道改造项目建成,黄韩侯铁路、西南铁路复线开通运行,新改建各类公路1709公里,县乡村公路成网通达,通行能力明显提高。渭河综合整治、灌区改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抽黄供水工程输水管道全面建成。秦岭7、8号机组建成投运,新增火电装机120万千瓦;建成750千伏洛川-信义-西安南线路,完成咸林输变电工程等5项330千伏电网建设项目,供电保障能力达到400万千伏安。关中环线渭南段、韩城-渭南-西安、华县-潼关等输气管线建成,新增高压管线245公里,县城以上气化率达到50%以上。
城镇建设提速升级。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华县实现撤县设区,中心城市五年累计实施建设项目860余个,总投资957亿元,市中心医院、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市民综合服务中心、博物馆等建成投用,供、排水管网覆盖建成区90%和70%,城市品位和首位度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积极争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和棚改资金,累计争取专项建设基金18亿元、国开行棚户区改造贷款121.59亿元。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产业、人口聚集和综合承载力增强,22个省市重点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实施项目1100个,瓜坡镇、庄里镇等18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1.8%。城镇体系日趋合理,秦东城镇群架构初步形成。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坚持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两个“80%”用于民生,累计投入达到814.7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899所、幼儿园329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启动实施,城镇基本医疗覆盖面和新农合参合率均达到99%。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5.9万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2.8%和16.4%,收入比从3.64下降到2.9。建成各类保障房11.3万多套,完成投资334.3亿元。28.88万城乡低保人口实现应保尽保,51万人享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16.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解决,3.5万户低收入家庭住进了保障房,80.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建成城乡体育惠民工程2028个,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平安渭南建设迈入新水平。
生态环境日趋优化。突出“治水、绿化”两件大事,秦岭北麓生态保护、秦东大地园林化工程和关中水乡全面实施,滨河生态走廊、城市生态公园相继建成,累计完成工程造林21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5%。节能减排深入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如期达标,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3%。秦岭北麓非法采石和富平、蒲城土法石灰窑得到彻底整治,秦岭北麓、韩城龙门等重点区域和行业污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治污降霾成效明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00天以上。省级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2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基本达标,洽川等8镇12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村,新增国家级试点湿地公园8个,“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格局逐步展现。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简政放权、食品安全监管、商事制度、公务用车改革在全省率先启动,财政惠民补贴“一卡通”、“一元剧场”模式、农技服务“大荔模式”成为全国改革典范,韩城省内计划单列试点、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政府机构改革、镇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市广电、电影传媒、演艺集团三大公司成功挂牌,我市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组建了市产业投资、华山旅游、农业投资等市属国有公司,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共建中哈人民苹果友谊园,与韩国龟尾、安徽宣城缔结友好城市。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西渭融合不断深入,初步实现西渭轨道交通公交化运营,渭南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海关货物监管场所“三位一体”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是我市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民生事业持续加强的又一个大好时期,美丽渭南展示出更加绚丽的色彩,积累了在应对复杂局面、风险挑战中推动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必须坚持狠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转型不放松;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迟疑;必须坚持改善保障民生不懈怠;必须坚持优化发展环境不折腾;必须坚持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自我加压,主动作为,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各项工作。这些经验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2.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多年发展,渭南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转型发展的持续上升期,面临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势推进,我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区位优势将更趋明显,有利于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教经贸合作、电子商务、能源资源开发、生态环保等方面开放合作,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先进技术和产业承接,促使特色优势产业“走出去”,深化与沿线区域全面开放合作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二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带来的机遇。“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加力,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四化”深入推进,国家高度重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促使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突出推进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我市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带来难得机遇。三是加快区域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随着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带,为我市整合要素资源,加快融入大西安都市圈,建设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陕西东大门,打造新的增长极、实现赶超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四是创新创业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2025”行动和“互联网+”计划,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新一轮技术革命,3D打印、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快速起步,科技创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产业“嫁接”将产生巨大能量,为我市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和消费空间。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全市人口占陕西省的14%,而生产总值仅占全省总量的8.1%。二是结构不够优化。非农就业低,农业基础地位还不牢固;新型工业化程度低,产业聚集效应不突出,重化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7%,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三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市场主体不强,产业和投资效率不高,以创新驱动为支撑的新动力尚未有效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承载功能较弱,县城和小城镇主导产业不突出;对外开放度低的问题依然明显。四是要素制约明显。经济发展的供给条件趋紧,新增劳动人口减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增强。五是扶贫任务艰巨。全市还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约64.4万人口亟待解决贫困难题。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切实加以解决,全力推动“十三五”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追赶发展。
3.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加快发展、追赶超越、决胜小康为主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项目带动、产业提升、板块引领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引领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富裕和谐文明绿色开放渭南新局面。
4.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意识,把创新作为爬坡过坎、引领发展的根本途径,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激情,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为转型发展追赶超越增添新活力。
坚持协调发展,实现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平衡性,促进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着力破解瓶颈制约,加强薄弱领域,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保。坚持把绿色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植根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园区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营造崇尚生态文明新风,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着力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新渭南。
坚持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坚持实施开放开发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大与毗邻地区及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深度合作,主动用优越资源和产品走出去拓展市场,更好地把先进技术和模式引进来推动发展,以大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力。
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和谐包容。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发展积极性,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推动包容性普惠性发展,使每个人的才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5.战略定位。
国家中小城市改革创新示范区。通过综合试点改革,不断提升城市资源聚集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依托“一带一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西渭一体化等政策机遇,发挥先行先试引领作用,探索创建各类中省示范区、试点区,努力把渭南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开发高地和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市。
大关中城镇群副中心城市。立足地处大西安和黄河金三角融合区域,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构建秦东城市群带,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陕西东大门,成为融入大西安、辐射大关中、带动晋陕豫金三角的区域中心城市。
西部绿色能源化工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强市建设,建成陕西新的经济增长极。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品牌培育、科技服务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做强优质粮食、有机果品、设施蔬菜和现代畜牧四大产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成西部一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华山、黄河、渭水等山水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传承优势,弘扬“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文化品牌,推进文化旅游生态大融合,打造以自然山水、历史人文和生态休闲为主题的旅游特色品牌和精品线路,建设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
6.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要求,立足现状补短板,发挥优势上台阶,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多,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进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一体、生态文明、改革开放、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富裕和谐文明绿色开放新渭南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经济实力得到新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质量和结构明显提升,增速与经济实现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
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加快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体系特色更趋鲜明,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0:55:35。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以上。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
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5%和13%。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城镇化率达到60%。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长、人口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更加协调,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发展环境水平显著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
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
坚持工业强基战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导向,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加快开发区(园区)创新转型,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
7.培育壮大六大优势产业集群。
清洁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按照“优煤、拓电、增气、扩化”的思路,加大能源的清洁利用和综合利用,打造清洁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煤炭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加大开采加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和资源利用率。积极实施煤电化、煤气化、煤焦化、煤液化,加快煤层气、氦气勘探开采步伐,实施渭北低热值电厂、煤制天然气多联产示范项目,建设千万级火电基地、千万吨焦炭生产基地。推进能源资源深度转化,大力发展煤化工下游高端产品,依托渭化、陕化和蒲城清洁化工三大新型煤化工基地,加快推动煤化工向有机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延伸,重点发展延伸煤烯烃、煤烷烃、煤炔烃三大产业链,开发氟碳素、有机化学试品、聚氨酯、高性能显示材料、长寿命光缆护套材料、乙丙橡胶新产品,打造陕西东部500亿精细化工基地。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实施渭南中心区地热能利用试点工程,建设潼关、白水、合阳、韩城低风速示范风电场,加快推进大荔、蒲城、白水、潼关、合阳、澄城光伏基地及大型公共建筑、公用设施、工业园区、农村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打造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和全省地热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十三五”末,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煤层气开采量达到5亿立方米以上。LNG清洁能源液化能力达到100万吨,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50万千瓦。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现有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先进制造、交通、能源和环保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突破在线远程诊断等先进技术,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集成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加快与周边产业的协作配套,提升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促使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印刷机械、通用航空、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环保装备和专用设备等制造业,打造集成化、高端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西部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依托卤阳湖和富平优势资源,推进国家民机试飞中心建设,打造集航空制造、民机试飞、培训和物流为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园。
高端食品医药产业集群。依托经开区、富平、大荔、白水农副加工基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延伸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支持果蔬汁饮料、配方奶粉、发酵乳等产品技术升级,扩大粮油、畜产品加工等生产规模,积极开发烟酒、冷冻食品、优质饲料以及营养保健品等,打造500亿高端食品产业集群。依托华阴、高新、临渭、经开等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延伸特色制剂、原料产业链,积极引进生物制药等高科技药品生产企业,开发现代中药、医药保健品。加快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生物医用材料、人工关节等医疗器械和医疗产品,建设3D打印医疗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绿色冶金建材产业集群。推动有色冶金结构调整,紧盯产业用钢、高铁轨道用钢市场发展方向,大力开发特种钢、优质钢、合金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推进龙钢技术改造和品质提升,加快中德铸造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千万吨精特钢和钢铁深加工基地。聚焦钼化工提取提纯、冶炼锻造、化学合成、钼基合金等关联产业,大力发展钼基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钼合金、钼烧结板、钼靶材、钼异型材、钼丝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建设国家级钼及钼化工、钼合金产业聚集区,打造中国钼都。加大潼关黄金中深部整装探采力度,加快黄金检测中心建设,延伸黄金加工产业链,全力打造西部黄金加工中心。充分发挥铝电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航空铝材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和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绿色建材,改造提升水泥、陶瓷、白灰等传统产业,以煤矸石、粉煤灰、石材废料、冶金化工废渣为原料,大力发展新型墙体和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化学建材等建筑材料,打造绿色建材基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以汽车动力电池为主的核心部件生产,组建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联盟,重点发展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传动、充电等核心部件产业,延伸新能源汽车核心配件产业链。加快高新区10GW新能源汽车电池项目、德飞新能源电池三期项目实施,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到2020年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2万辆,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销售及维修中心、充电站建设,打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
三维(3D)制造和光电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增材制造产业发展,面向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医疗器械、文化创意等重点行业,加大3D打印专用金属材料、智能材料、合成生物材料研发,加快材料、数字化设计、快速成型、关键部件等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步伐,形成集研发、材料、装备、服务于一体的增材制造产业链。推动LED产业与通信、医疗和农业领域的融合,加大LED发光材料、液晶显示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半导体照明、电子级NPM、液晶显示和电路控制芯片等光电产业,建设光电产业园。
8.优化提升开发区和产业园区。
统筹规划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聚,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建设,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形式与发达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突出高新技术自主研发、创新转化和产业孵化,优先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增材(3D打印)制造等新兴产业,完善金融、科技、信息、研发等要素服务体系,加快城市设施、功能再提升,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创新驱动力和空间承载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进“飞地经济”模式发展,打造创新高地、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建设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
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新兴产业和生态田园新城建设,重点发展农业机械、食品加工、医药和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完善加工、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休闲、疗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产业转移、创业投资的新平台,努力建设中心城市渭北生态新区、低碳产业高地和秦东物流陆港。
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依托国家民航试飞基地和通用航空产业园,优化组团式开发,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突破发展通用航空服务业和航空装备制造业,聚集发展民机试飞、航空博览、飞行培训、航空体验等关联产业,积极引进高科技产业集聚,实施生态保护开发,打造湿地生态保护示范区、航空新城和高科技产业基地。
韩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韩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巩固提升能源、煤炭化工、钢铁等产业,加快以精细化工、新型陶瓷、高端铸造业为主导的能源化工和高端铸造产业聚集区建设,打造国家级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与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富平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起点建设富平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以航空、汽车配件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机械电子、大数据服务、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和新兴服务业等产业。
蒲城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推进蒲城清洁能源化工项目二期和渭北煤化工业园建设,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带动能源化工、新型材料、生物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关中绿色能源化工产业集聚区。
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完善提升大荔科技产业园、澄城工业园、富平庄里工业园、华州区高新技术园、合阳县工业集中区、潼关黄金工业园、白水雷公循环经济产业园、渭南创新创业基地等特色工业集聚区,推动大荔科技产业园、澄城工业园、白水苹果科技产业园建设省级开发区。园区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9.加快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为引领,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强强联合,积极培育一批创新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0户以上,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50户。实施名牌战略和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共性质量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积极开展凹版印刷、钼冶炼、3D打印等标准化研究,加快建设无人机、化工、钼、黄金、LED等质检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推动金钼股份、北人印机、清洁能源、陕富面业等品牌建设,力争培育一批国家知名品牌。
三、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农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坚持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持续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0.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突出抓好整镇连片、高产高效现代粮食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65万亩;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节水改造,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5万亩。稳定优质小麦生产,扩大玉米、红薯等优质杂粮基地,因地制宜发展花生、“双低”油菜等专用油料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丰产增收工程,推广土壤改良施肥、农机农艺融合、良种科研繁育等,开展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提高粮食产能。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20万吨以上。
11.提升果菜畜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果业转型升级,按照“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的思路,以品牌创建为龙头,继续实施全市水果公用品牌战略,大力推广矮砧苹果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果园管理技术,实施星级果业标准化示范园创建工程,打造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枣、临渭葡萄、合阳红提等中国果业知名品牌,建设陕西现代果业强市。到2020年,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400万亩,产量达到600万吨,优果率达到85%以上。大力发展设施瓜菜,推进设施瓜菜基地、日光温室和标准化大棚建设,瓜菜面积达到200万亩,努力把渭南建成西安的“大菜园”和陕西绿色食品基地。继续扩大核桃、花椒、红枣、柿子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大力发展金银花、药用菊等特色林地产业,到2020年,全市干杂果经济林面积达到300万亩,建成全省绿色生态产品基地。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工程,以建设千万头生猪、100万只奶山羊、20万头奶牛、亿只肉(蛋)禽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生产,完善加工流通体系,建成陕西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12.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加快推进“一县一业”工程,促进产业聚集,重点抓好渭北水果聚集区、灌区瓜菜聚集区、特色果业聚集区、沿山特色干果聚集区和沿河特色水产聚集区建设。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和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新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0个,提升改造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0个,各类园区面积达到230万亩。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经开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为引领,加快大荔食品工业园区、白水苹果科技产业园区、韩城国家级花椒产业园区等建设,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建设一批农产品深加工聚集区。巩固提升“大荔模式”,建设先进技术应用推广、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农产品交易、粮油仓储设施提升改造,推动农产品配送与社区超市、电商全面对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创意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安全。
13.提高农民增收能力。加快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长效机制。完善和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农业政策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支持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开发民俗旅游休闲、建筑、物流等非农产业。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农村土地、林地等资源的资产化置换、股权化流转,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优势,推进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的深度融合,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加快服务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14.大力发展旅游业。
构建大华山景区旅游格局。加大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依托“山水城陵”自然人文优势,整体推进黄、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风貌大景区建设,构建“一核三圈八区”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华山申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实施华山医疗养生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温泉风情小镇、古柏行景观恢复等工程,建设国家旅游渡假区和世界一流精品景区。
建设精品文化旅游景区。以华山、少华山、天留山、金粟山、林皋湖为载体,打造山水旅游景观带。大力推进白水仓颉庙、唐帝王陵、司马迁祠、韩城古城、潼关古城、魏长城等景区开发建设,建设历史人文基地。挖掘整合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渭华起义纪念地、习仲勋故居等为依托的红色旅游综合发展示范区。以健康和自然为主题,依托华山御温泉、洽川湿地、韩城禹门口、大荔沙苑和渭北葡萄产业园等特色农业优势,积极开发温泉养生、探险漂流、农事体验、民俗娱乐、野外露营等新型旅游产品。以卤阳湖航空产业园和航天博物馆为平台,完善集航空航天知识普及、飞行体验为一体的新景区。推进以经开区食品加工、潼关矿山企业为载体,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统筹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秦东旅游大环线,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景区设施配套和服务水平。实施景区升级上档,加快洽川景区、韩城司马迁祠、少华山森林公园、尧头窑生态景区申报国家5A景区。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提升旅行社综合服务能力,积极与国内重要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合作,建立旅游信息共享和客源互送机制。
15.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培育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组建渭南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富平陶艺公司、潼关黄河旅游公司做大做强,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实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做强文体演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主导文化产业,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加强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文学美术精品创作,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华山风骨、渭水襟怀”精神,反映渭南发展成果的“大戏、大片、大剧、大作”。加强秦腔、迷胡、老腔、阿宫腔等地方剧作艺术创作,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大力推广主流文化,统筹文化惠民工程,让文艺精品、经典走进基层、面向群众。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开发、整合提升、历史复原等创新手法打造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形成“风追司马”“诗经之源”“智取华山”“文字寻根”等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培育发展数字传媒、动漫设计、广告会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建设一批中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强化文化与金融融合,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投资,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文化和设计融合,培育壮大皮影、石刻、陶艺、纪念品等工艺美术业,形成具有秦东特色的文化产品。
16.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围绕渭南主城区陆路口岸、市区综合商贸物流园、渭南铁路物流港,完善铁路、公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渭南海关监管场所平台功能,建设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集散基地。加快建设潼关现代物流港、华州区物流园、韩城龙门物流中心、大荔汽贸物流园以及白水苹果物流港等农产品物流设施,完善物流货运站点和配送网络。实施“互联网+物流业”计划,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建设,培育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电商物流、大宗商品物流贸易等新型业态,引进培育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卤阳湖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发展航空会展、维修租赁、培训等航空服务……
科技信息服务业。推动科技与研发设计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咨询策划等服务,搭建重点行业研发设计平台,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和服务外包新业态。建立科研开放共享机制,支持各类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企业研发中心等开展协同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与开放,推动政务服务、社会综合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电子商务、社会信用体系等,加快实施“互联网+”带动战略,推动互联网与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商贸服务业。科学规划布局城乡市场网点,突出抓好城市商业综合体、国际会展中心、城乡连锁超市、家居建材市场、商品物流配送中心、汽贸城、特色美食商业街区建设。加大限上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力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企业,引进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加快电子商务园区建设,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市场建设,完善有序衔接、城乡一体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实施居民生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集标准化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再生资源回收点等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乡镇商贸中心。
健康养老产业。充分利用丰富地热资源,加快华山医养中心建设,开发养生保健、康复疗养项目,支持华阴打造成为全国健康养老产业基地。推动医养结合,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大力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营养辅导、母婴照料、康复中心等专业机构,推动健康旅游、健康保险服务业发展,培育大健康产业链,大力发展老年日常照料、养生保健、老龄教育、心理慰藉、康复疗养、应急救助等服务项目,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养生产业体系。积极发展体育经济,进一步拓展体育产业领域,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销售业、体育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培训、咨询和中介服务业发展,培育一批示范效应明显的体育企业,打造体育品牌赛事,建设鲜明特色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引导体育消费优化升级。
五、构建秦东城镇群,统筹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17.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原则,优化城镇布局,拉大城市骨架,培育壮大中心城市,优化提升县城中心城市和重点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一体化。
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实施“北进、南优、西融、东拓”战略,加大“一河两岸、五大组团”开发,加快西渭一体化融合发展,完善改造中心区,同步提升华州区,加快组团内部市政设施、组团之间快速干道联通,加大旧城、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雨污分流能力,强化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率先做大做强渭华城市群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20年,建成百万人口晋陕豫区域中心城市,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
推动韩城实现突破发展。科学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需求,搭好城乡空间布局框架,明确城镇发展的载体和边界。按照“北林、南扩、东靠、西拓”的城市发展思路,推进韩城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促进与黄河沿岸区域县市协同创新发展,建设产业集聚中心、区域交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创新中心、卫生医疗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构建“一带两河三区四镇”的战略空间格局,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加快富阎融合发展。统筹富平-阎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优势,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合作布局,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文化旅游、都市农业等主导产业,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富阎同城化进程,推进富阎城际轨道交通、富阎快速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水电气等市政管网设施,推动富阎一体化发展,打造西渭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推进区域中心城市扩容提质。优化空间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聚集人口和生产要素,加快工业化步伐,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支持华阴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名市建设。推动蒲城、大荔、澄城撤县设市,打造区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建设。
积极培育重点示范镇。完善重点镇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建设规划,实施标准化配套建设。加快推动毗邻县城的城镇融入县城,稳步推进省市重点示范镇建设,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加快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积极推进道路、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延续传统格局和文化风貌,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实施社区化新农村建设工程,整合涉农资金,完善农村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中心村整合,坚持规范提升一批、示范带动一批,建成300个标准化新型农村社区,实现30%的农村社区化。
提升城市品质。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积极推进“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城市增绿扩绿工程,加大城市公园、绿地、绿道等规划建设力度,推进蓄水建湖、活水兴城,实施渭河城区段滩区退耕还湖还湿地工程,建设滨河生态休闲走廊。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和遗址资源,建设渭南老街、名人故居、风情小镇等一批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标志性工程。推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健全智慧城市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开展低碳城市、城镇和社区创建活动。科学定位城市功能定位、人口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位。
18.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完善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城中村和城镇棚户区改造,推进移民搬迁安置房建设和农村土坯房改造,优先确保保障性住房和移民搬迁土地供应,完善租赁补贴制度,推动落户农民享有城镇保障性住房。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扩大城乡公共服务覆盖面,统筹布局和加快建设标准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设施,健全县、镇、村三级联动便民服务网络,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120万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多渠道消化商品房库存,加大信贷政策落实力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住房租赁市场,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19.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和生态保护一体化均衡发展,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积极推进富(平)—韩(城)城乡统筹示范带、渭(南)—潼(关)城乡统筹示范带、黄河西岸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统筹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厕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公共设施和服务网络向乡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施“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程,开展“十个一”民风建设系列活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宜居的幸福家园。
20.推动重点板块协同发展。按照板块引领思路,以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为导向,突出核心引领、板块联动、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中心城市)、“三带”(富平—韩城城乡统筹示范带、渭南—潼关城乡统筹示范带、黄河西岸城乡统筹示范带)、“五板块”(中心城市板块、韩城经济板块、富蒲经济板块、大华山旅游板块和蒲白澄合经济板块)”的产业与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空间开发大格局。
中心城市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板块。涵盖临渭、蒲城、高新、经开、华州、卤阳湖等地。在中心城市与富平、卤阳湖之间建设环西发展带,打造渭富组团。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培育,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增材(3D打印)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科技研发、金融商务、文化创意、咨询设计、仓储物流、航空物流及航空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吸引高端要素集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打造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基地。
韩城新型工业和循环经济板块。整合黄河沿岸资源优势,改造提升钢材、煤焦化和能源等基础产业,积极引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配套、新材料等延伸产业,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物流业、文化教育和医疗产业,提升板块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与水平,打造秦晋豫毗邻区域中心城市、黄河沿岸新型工业强市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富蒲航空和卤阳湖湿地板块。突出发挥富平紧邻阎良的地缘优势,主动承接阎良航空产业转移,着力发展航空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商贸和红色旅游等产业,构建航空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渭南北部经济新引擎。依托卤阳湖湿地自然资源,加快湿地生态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关中国家湿地公园。
大华山山水文化旅游板块。涵盖临渭、华州、华阴、潼关、大荔、合阳等区域。依托秦岭北麓生态休闲旅游环线、沿黄河旅游景观带,整合旅游资源及要素,统筹谋划黄、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风貌大景区建设,积极开发新型旅游产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
蒲白澄合载能工业和绿色生态板块。涵盖合阳、澄城、白水、蒲城等区域。依托资源禀赋和龙头企业,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主导方向,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资源整合和产业转型升级,延伸壮大特色产业链,重点加快发展煤化工、新能源、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优化提升绿色食品与大宗粮果畜深加工等产业,培育壮大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强渭北生态建设,打造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1.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五个一批”的总体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产业扶持、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加强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科学分类,实现精准扶贫常态化、动态管理长效化。巩固和完善专项、行业、社会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合力推进秦岭北麓、渭北旱塬和煤矿沉陷区易地扶贫搬迁,加大集中安置点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新帮扶工作机制,深化“三联三包”帮扶行动,搭建社会扶贫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加大贫困人口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逐级落实扶贫开发主体责任,实行最严格考核督查问责,确保各项脱贫政策落地实施,“十三五”末,实现64.4万贫困人口提前脱贫。
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完善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园区、景区及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实现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和精细化。
22.构建现代综合运输网络。大力推进铁路、公路、轨道、航空等交通设施建设,构建综合、智慧、绿色、平安的现代交通体系,强化渭南连接南北、辐射东西的交通枢纽地位,建成对外2小时辐射圈、内部1小时通勤圈、主城区半小时通达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充分发挥郑西客运专线和陇海铁路运输大通道作用,加快推进渭南-蒲城-白水、西安-韩城、临潼-华阴关中城镇群城际铁路网建设,启动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网建设。积极推进渭南-运城高速公路(渭西咸高速)、京昆高速复线、合凤高速、京昆高速与青兰高速连接线(韩城段)、榆商高速渭南段、韦罗高速建设,建成沿黄公路、国道310华阴至渭南和潼关县城过境段改扩建、国道108合阳县城过境段、国道327韩城段、省道209蒲城过境段一级公路、关中环线渭南段改造。加快城区、园区、景区连接线建设,建成渭南-富平快速干道,实现县城以及大部分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新建合阳-临猗、大荔-永济跨黄河通道,推进晋陕豫省级互联互通。以低空空域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渭南华山、韩城支线机场建设。
23.加快渭南水系建设。统筹谋划水资源利用开发,全面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以“二华夹槽”蓄滞洪区为重点,实施渭河南山支流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促进水系外部联通、内部循环、互为补充。加快抽黄供水、引清济湭、洛惠渠渠首加闸、洛河“引干入支”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统筹利用黄、渭、洛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加快实施县城供水、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推进“五大灌区”扩灌提升、节水改造和配套联通工程,实施好农业灌溉设施建设项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展黄河小北干流、罗敷河等防洪治理,加强洪水监测预警和应急避险系统建设,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完善综合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到2020年,全市供水能力达到22.8亿立方米,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安全、健康、优美”的渭南水系基本形成。
24.提升能源综合保障能力。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多元、清洁、安全的能源综合保障体系。加快实施渭南热电联产、富平热电联产、渭北煤电一体化低热值煤发电等重点项目。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持续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扩建渭南750第二回路,进一步完善渭南330千伏骨干网架,加快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升级改造,优化电力输配网络体系,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建设关中地区电力外送通道,提升渭南电力外送水平。加快推进“气化渭南”二期工程,实施县、镇天然气、煤层气输送管网配套设施建设。
25.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统筹实施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农村信息化、网络安全工程。加快“宽带渭南”建设步伐,统筹推进第四代移动通讯(4G)、无线局域网、新一代移动通讯(LTE等)无线宽带网络发展,加快城市光纤入户和农村宽带网络建设,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5%以上,大力推进城区公共热点的公益性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和农村接入宽带能力普遍达到50Mbps和12Mbps,建设泛在光网城市。依托省级工业云中心,建设渭南工业云服务平台,加快工业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开展有线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加快“智慧渭南”建设,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城市基础设施、国土资源、河流等领域应用力度,形成遍布城乡的基础设施信息网络。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
26.构建绿色安全生态体系。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科学保护和有序利用生态空间。加快黄河、渭河、洛河及秦岭北麓、渭北丘陵沟壑五大生态区建设,围绕南北山地森林化、南北台塬绿色化、中部平原园林化,继续推进秦东大地园林化建设,重点实施南北两山区水源涵养林带、南北两塬水土保持林带、中部原区田园景观经济林带建设,推进黄渭洛三河沿岸防护林、国省干线公路绿化工程,构建生态安全廊道体系。加大秦岭北麓和渭北开山采石区生态修复力度,实施韩城、蒲白、澄合采煤沉陷区治理和非煤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渭北台塬、南塬水土流失治理和大荔荒漠生态系统修复。争取设立秦岭、桥山、黄河等三大国家公园,加快潼关三河口、临渭湭河、黄河大荔段、白水林皋湖、合阳徐水河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27.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推进节能降耗。全面落实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强化重点耗能企业监管,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大力推广新能源电动汽车、大容量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推广一批重大节能技术产品,形成全民参与节能新机制。
加强资源节约。严格落实节约集约资源综合利用政策规定,强化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加强用水需求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土地用途管控,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建立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和环保收费制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加快构建资源循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组织开展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程,推动矿产资源和工业废水、废气等再生利用,建设循环型服务业,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行动,推动韩城循环经济园区、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华州工业园、蒲城清洁能源化工园、合阳工业园、白水雷公产业园、潼关黄金工业园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28.强化环境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
抓好重点领域污染物防治。继续加大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全市燃煤减量替代,加快电力等高耗能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施清净水体工程,推进新一轮渭河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河流水质稳步提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重点抓好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建设一批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建立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示范项目。
加强环境保护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完善环境监管体制,建立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环境监测、执法、应急工作水平。加强危险化学品和放射源全过程安全监管,强化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严控化石能源消费,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完善气象监测、预警和预防机制,提高城乡建设、农、林、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脆弱生态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快再生能源建设,提高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等再生能源比重,继续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和水土保持工程,增强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推进低碳城市创建,探索开展企业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引导低碳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会。
八、提高公共服务功能,实现社会包容共享
坚持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新渭南。
29.着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全面普及学前3年教育。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加快“千校达标”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全面改薄”,补足中心城区和县城学位,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加快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从学前1年到高中阶段13年免费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能力。构建市域教育治理体系,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以渭南职教园为载体,整合县市、行业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特色专业、“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开展“五年制”高职学校建设向应用技术型转变。支持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技师学院创建国家骨干院校和申办本科教育,进一步提高陕西铁路工程学院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支持韩城职业技术学校升等,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校企融合发展,打造渭南职教品牌。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渭设立分校或联合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动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公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30.全面加强文化建设。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和公共道德水平,形成诚信互助、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深入开展“书香渭南”全民阅读活动,办好“东秦讲堂”、“市民学校”、“道德课堂”,积极推进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唱响渭南声音、展示渭南魅力。
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推进县(市、区)“两馆一中心”、镇村文化体育示范点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1元剧场”模式宣传和推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间文化交流与创新,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大力发展竞技体育,普及青少年足球运动,加快中小学足球场地建设。实施体育健身工程,加快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工程建设,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批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鼓励群众自办文化,广泛开展特色民俗文化活动。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大非遗传承展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打响富平石刻、澄城黑陶、华阴老腔、华州皮影、韩城行鼓、蒲城麦秆画、合阳线戏、同州梆子等知名品牌。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戏曲艺术,扶持基层院团健康发展,全面繁荣文艺创作,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加强档案资源、档案安全和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渭南档案馆建设项目,推进档案管理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31.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口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健康城市”建设工程,提升县区医院、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和诊疗服务水平,推进县镇村医疗一体化。依托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教育资源,加大镇、社区卫生院和行政村医疗专业全科医生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基层医技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爱国卫生、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社区防治、妇幼保健等工作,拓展提升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创新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功能和水平。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控制医药费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强化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节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2.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全面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公共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失业人员、城镇退役军人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困难群体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和失业调控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行“五保合一”,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参保人群保障水平差距。健全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轨,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优抚安置和救灾应急保障机制,加大弱势群体、失独家庭救助力度,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积极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加快殡仪馆、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实施力度,有效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34.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科学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关爱,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人口发展信息化建设,完善人口数据信息平台,提高人口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规范化管理,健全留守儿童教育、未成年人保护、妇女关爱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严厉打击暴力侵害、拐卖儿童等违法犯罪。
九、全面推进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35.推动管理体制创新。以列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为契机,加快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改革,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职能。稳步推进政企分开,完善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政策,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促进社会化组织健康发展。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继续支持韩城省内计划单列试点市改革,积极推进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富平县庄里镇小城市培育试点,加快市区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激活地方自主发展活力。
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城投、华旅、产投三大市属国有公司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城市供水体制改革、华山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支持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放开民间资本投资准入条件,支持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依法保障经济主体合法权益。规范土地征收和使用权出让制度。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形成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市政设施、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为重点,全面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支持设立产业基金、拨改投、资本金注入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提高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全面推行网上并联审批核准制度,精简投资项目前置审批事项。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实行滚动培植,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一般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开展镇级财政试点工作。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积极引进各金融机构和投资集团,有序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推动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建设,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加大“三农”保险发展力度,构建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保险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服务聚集区,支持设立各类新型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各类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新型金融业态。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林业和水利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完善农村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农村科技、金融制度创新。
完善社会事业制度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经营机制,支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教育综合体制改革,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教育公平,全面优化素质教育机制,完善教育治理体系,促进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转变。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市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施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改革。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推进监管体系向基层延伸,完善质量标准和安全准入制度,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各项资源税政策。完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差别化考核制度,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36.推动发展空间创新。加强政府统筹和政策引导,强化开放包容意识,进一步拓展发展新空间,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友好城市间交流合作,对接落实我市与福州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联合打造海陆丝路新起点。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推动新加坡等在渭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大力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战略,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动承接“一带一路”沿线高端产业转移,积极与丝路沿线国家在设施联通、商贸物流、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推进“中哈人民友谊园”和中外文化交流基地建设。
推进国际友城交流合作。推动和加强我市与俄罗斯共青城、美国北拉斯维加斯市、韩国昌原市友好城市建设,积极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吉尔吉斯坦阿拉梅地区、新西兰黑斯廷斯市签署友城合作备忘录。继续深化与东北亚机械联盟、韩国龟尾市、匈牙利赛格德市的友好城市关系,进一步拓展国际友好交流渠道,积极开展友好城市间多领域实质性合作。
加快贸易通关便利化。以渭南海关通关为契机,积极与边疆、沿海港口联系,健全大通关联动机制,构建东西货物运输大通道,实现贸易通关便利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开展加工贸易、劳务合作等,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及对外投资,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推进西渭一体化发展。建立西渭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年度行动计划,重点围绕交通同城、信息同网、区域合作、产业联盟和要素服务开展对接与合作,稳步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在两地高效、自由流动。
加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建立务实合作、设施联通、资金短缺和利益分配等协同机制,构建完善的市场环境,共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内产业、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积极申报、争取组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农商银行,设立渭南总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投融资支持。
37.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促进科技资源统筹开放共享,完善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市内企业联合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合作机制,积极争取设立增材制造国家创新中心,加快陕西增材制造研究院建设,培育发展市场化新型研发机构、研发服务外包等新业态。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推动国家钼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检测实验室。积极推广“孵化和投资”等孵化模式,鼓励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与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创新孵化器,提升科技成果孵化能力。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以渭南高新区、韩城市为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建设科技银行,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综合科技服务。建立技术中试基地,形成创新驱动、生产驱动和资本驱动相互助推的发展模式。年专利授权量达到700件以上。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4家,省级技术中心25家,科技服务机构30家。
38.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环境、制度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设立渭南市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和渭南天使基金,盘活各类园区、闲置厂房、商务楼宇等资源,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高标准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街区和社区。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中省院士专家来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与市域内企业合作开发、转让科技成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创业。支持渭南籍能人、大学生和退伍士兵回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落实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完善创业辅导、项目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39.推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理念,优先推动人才制度创新、结构调整、投资保障,以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引人和引智并举的人才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渭南市三个“百人计划”、“青年科技军团”等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党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培养开发格局。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形成人才公平、自由、包容、开放的流动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十、凝聚全市智慧力量,全力实现跨越发展
40.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强实践锻炼,增强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严明政治纪律,健全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纪律保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弘扬先进、树立标杆,引导广大党员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形成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浓厚氛围。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推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一岗双责”制度,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41.推进法治渭南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大依法行使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任免权,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拓宽代表监督和民主协商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建立地方立法工作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形成地方法规规章体系。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和监督机制,提升自治和服务能力。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市县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强化各级行政机构履行职责法定化。完善依法决策机制,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确保重大决策按法定程序作出。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强化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明确行政执法事项和内容,健全行政部门权力清单,推进政府服务法治化。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增强政务工作透明度,打造阳光政务。
着力推进司法公正。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落实错案防止、纠正和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有效机制。推进政法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提高政法队伍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强化普法和法治监督。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统筹做好普法、执法、司法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制度,引导广大群众学法遵法、守法用法,依法履行责任、表达利益诉求。健全社会普法机制,推进板块式普法,建立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法律救助范围。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快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建设,健全行政监督和问责制度。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法制机构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4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主要作用,创新城乡群众基层自治和社区管理,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实现社会治理信息化、现代化。加大依法治访力度,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预防和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严格执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发生。推进民族工作法制化,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稳妥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加强国防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推进军地融合发展。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粮油储备体系、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健全粮油应急供应保障。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应急救援和社会动员机制,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快速反应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制度与监管责任,完善气象、地质、地震等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人民防空体系建设,增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平安渭南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43.优化提升发展软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渭南看渭南,全面树立国际化理念。以市场决定产业的进退取舍,以市场竞争成败作为评判经济发展的标准。大力倡导敢想敢干、敢于拼搏、善于竞争的精神。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创新成为渭南最显著的标志,让创新、创造成为渭南人的一种工作态度和生活习惯。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完善“一站式”办公和“马上就办”服务制度。优化提升投资软环境,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增强全民法制意识,规范政府、企业、市场行为,彻底杜绝“三乱”现象。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实行投资环境评估制度,落实投资环境“一票否决制”,营造“亲商、扶商、富商、便商”的良好氛围。
44.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规划为指导,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加大前期投入,深化前期论证,加强项目策划、开发、储备和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项目不断生成、滚动发展、有序推进的长效机制,集中开发、储备、实施一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加强财政资金保障,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加强存量整合,优化增量安排,健全财政支出优先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保障机制,重点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福利、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投入,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
45.全力扩大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模式,从单纯引资向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相结合转变,从传统招商向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工业集聚区招商转变。坚持招大引强,持续推进央企、省企及民企进渭,强化以重点项目支撑规划落实,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交通设施等重大项目,面向世界500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大财团深入开展招商推介,全力引进高端产业和战略投资者。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确保招商项目顺利实施。
46.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推进规划实施作为政府履行宏观调控、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加强对规划执行的统筹协调,成立渭南市“十三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负责“十三五”规划的组织协调和推进落实。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逐层建立责任机制,完善相关工作措施,推动规划的加快实施。
建立落实机制。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任务,要纳入各县(市、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科学制定分解落实方案,对规划的各项指标和重点任务要逐县(市、区)、部门进行分解落实,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加快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建立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市级部门要组织编制好市级专项规划,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等进行细化落实,形成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各县(市、区)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突出区域特色,编制实施好县市区发展规划,切实做好与本规划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的协调和约束性指标的衔接,确保市级规划在县市区落到实处。
健全监测评估制度。狠抓规划推进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对重点领域的发展情况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充分凝聚各界智慧,为推动渭南市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市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根据中期评估情况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需要进行修订时,由市政府提出意见,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
加快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绿色开放的新渭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全市广大人民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乘势而上,为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创渭南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渭南市“十三五”规划文本电子版下载:/upload/fgw/2023/02/21/202302211707119921601.doc
渭南市“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下载:/upload/fgw/2023/02/21/202302211707119878439.xls